方艳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达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更频繁,给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更自主、价值追求更多样、个性特点更鲜明的时期,容易受社会上一些思想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高职教育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素养,还要发挥传统文化传输的重要作用,丰富教学内容和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本文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探讨和分析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融入,提出传统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教学现状及成因,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和方法,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启示。
一、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形式[1](10-11)。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示。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和文明是影响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我国传统知识的发扬光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再生产,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社会担当。必须注意提高能力、修养精神,精细观察、慎重考虑、自主取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利于保持心理定力。
目前社会大环境风云变幻,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许多旧事物被打破,新生事物拔地而起又被瞬间取代,学习也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的高度分化造成学科的文化断裂,知识半衰期缩短,知识折旧加快,学生身在其中不得不受其影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沉淀与传承下来的不变精神,可以为学生心灵提供一种力量抵抗多变的世事,变得成熟起来。传统知识是文化底蕴的积累和中华文明知识的沉淀,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传统知识有利于保持心理定力和沉稳心态的养成,有利于培养成熟的心智,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
(三)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繁荣、个人幸福的源泉。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还要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自己国家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足够强大,拥有国际视野,关心和感受其他国家人民的疾苦,适应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经典名著,不是因为它们即将消逝,也不是因为我们怀旧而古板,而是因为它们象征着我们民族所独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滋养,是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力量。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有趣味性,含有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等。其中塑造出很多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这部分知识趣味性十足,可以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提高课堂趣味性。
二、现状及成因分析
课时不足。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在这仅有的时间里,课时数与教学内容完全不相匹配,教学内容只能一减再减,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时间少之又少。内容单一。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及教材选文的限制,对传统文化的融入集中在语言文字、文学典籍上。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涉及书法绘画、乐舞戏曲、衣冠服饰、中医养生等诸多方面,备课资源分散,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资源参考。大学教育的通识课程有的比较零散,有的理论性强,和高职学生学情不相适应;网络资源太过多样化,有的关注细枝末节,有的一带而过,给教师备课带来一定困难。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很多地方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众多课程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2]。
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相对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有待形成。目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局限在校园、手段主要依赖于课本,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有所得呢?探讨适宜的融入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三、融入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不应该抛弃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而是要发扬光大,传承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海外华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继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和传扬不同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并形成热爱中华、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正确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和灵魂所在,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識,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化内涵,产生文化历史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从字源、词源入手,建立传统文化连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字与词。比如“衣冠禽兽”这个词语,我们一直以为讲明了它贬义的含义并为我所用,殊不知准确表情达意的背后,是教师应该已经清楚这个词语表面意思的背后大有深意,暗含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古代读书人寒窗十年,最终只是为了“衣冠禽兽”。这里的“衣冠禽兽”,是指“文者为禽,武者为兽”,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等级。正是统治者通过“垂衣冠”而“治天下”,建立政治秩序维护封建王权统治的手段。打通了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藩篱,让它们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共同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影响和培育了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3](36-37)。
(二)专题竞赛促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教学后,组织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掀起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人人参与、小组合作自主拟定知识竞赛的题目,题型为选择和填空。这样学生可以从准备过程开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自身传统文化。
(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单从高职语文的课程内容分析,不能只包括枯燥的课程讲解及书籍的阅读,应该丰富课余生活,包括茶道、武术、传统歌曲、戏剧、民族舞蹈、民间音乐、传统书法、水墨书画等,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文化知识学习条件。与此同时,这些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才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才具有更强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更方便接触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是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掌握这些传统知识对学生学习与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构建丰富的传统知识教学内容体系[4](309)。
(四)作业布置延伸,加强传统文化融入。
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性教学。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更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多样化的作业布置是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比如布置语文作业:学生自己做道菜,并完成一篇作文,要求详细炒菜的全过程。再往前一步,学生做菜的感受及成菜后的味道,正好是中国饮食文化深层内涵“精”“美”“情”“礼”的体现。教师把学生体验到的讲出来,无形中就是中国饮食文化教学。
就高职院校当前所开设课程而言,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传统文化的融入上,语文课程具有独特性与便利性。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融入,一定要与年龄特点、心智特征、理解与学习能力相匹配,与整个社会、家庭及日常生活相联系;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学院办学情况。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语文课堂面临改革与创新,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满足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长期过程。
四、结语
语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对生活和以后工作产生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以后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培养学生,特别是学生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自爱自强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培养。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发扬,教师应该注重精神的灌输和内涵的普及,在弘扬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文化教育和古诗词等有效载体进行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永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16,000(019).
[2]赵伯庄,李宇红.高等教育中“专接本”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强化“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环节,提高“专接本”教学效果[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安静.如何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教师,2018,371(32).
[4]芦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