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资源学理论的豫剧的价值生成与再生路径探究

2021-09-13 07:24朱冰冰
美与时代·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豫剧

朱冰冰

摘要:在当下社会场景与文化语境中,豫剧作为中国民间审美文化形态的传统地方戏曲,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生存场域,面临着发展困境。基于文化资源学理论,通过对豫剧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具体阐述,从科学建档、创新发展、生态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对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再生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资源学;豫剧;价值生成;再生路径

文化资源凝结了人类精神劳动的产物,包括精神活动所生产和凝结而成的精神内容以及精神活动作用于自然对象而产生的结果[1]。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创作出的精神产品数量也与日俱增,只有那些经过时间的冲刷,以一定形式保存与传承,并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与多元价值属性的精神产品才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化资源。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曾一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艺术。经过近三百年的变革与发展,逐步实现了从高台庙会到剧场茶楼、从粗俗到雅俗的现代化转变,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戏曲文化资源。但在当下社会场景和文化语境中,豫剧正失去着原有的生存场域,出现了市场萎缩、受众流失等发展问题。基于此,通过对豫剧文化资源价值生成的分析与阐述,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了当下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再生的发展路径。

一、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过程

豫剧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价值形成过程即是豫剧的发展过程,依据时间维度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清朝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

乾隆年间至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环境与民众审美趣味的变化,河南梆子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类独立的地方戏种,其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元化班社组织形式的出现,如艺人组织的江湖班、衙门公务人员组织的戏班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玩会班、龙虎班。二是专门教育机构“窝班”(科班)的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河南梆子窝班分别是开封朱仙镇的“蒋家班”与开封东北清河集的“许门班”。

(二)成长期——民国初年至民国末年

1927年,冯玉祥主持河南政务,着重开展戏曲改良工作。至民国末年,河南梆子已经成为了河南第一大剧种。其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的变化。从1927年开始,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南游艺训练班等机构,专门负责对戏曲演员的培训及戏曲剧本的编写与审查等内容,从政府层面加强了对包括河南梆子在内的戏曲、曲艺等艺术事业的管理[2]。二是戏曲理论的初建,其内容涉及对演出与演员的评论、戏曲与演员生活的调查、戏曲源起、发展的理论探索以及对梆子戏现有问题与改革意见的阐述等。

(三)成熟期——建国初年至20世纪80年代

1949年,河南梆子正式更名为“豫剧”,这一时期的发展虽然存在波折,但在总体上呈现出了成熟化的发展局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队伍建设上,政府重新建设了民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国营剧团三种剧团体制;二是在剧目创作上,形成了以现代戏为主,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等为辅的剧目创作布局,同时不断结合受众需求,提高剧目创作的高度与深度;三是在理论研究上,随着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豫剧界出现了多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有关豫剧唱腔、豫剧源流等方面的专著。

(四)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豫剧面临着观众流失、剧团经营困难等问题。尽管如此,新时期的豫剧仍积极融合多方力量,为重获市场不断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剧团体制的市场化,如在聘用制度上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整合利用人才资源;二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豫剧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整合大众媒介资源,拓展了戏曲茶座、豫剧文化节等多种传播渠道。

二、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外在动因

当下,豫剧文化资源已形成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多元化价值属性。从豫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从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戏种之一,对其价值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外在动因主要是文化生产力与政府力量。

(一)文化生产力

随着不同时期文化生产力的变化,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变化。一是劳动者的变化,在豫剧产生发展的较长时间里,从事演出的艺人多为工农大众。张履谦在其著作《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谈道:“据对河南梆子有研究者云,河南梆子戏,系由工农大众所发起,均系文盲。”[3]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加入了豫剧艺术事业的建设之中,如樊粹庭、王镇南等人。二是劳动资料的变化,豫剧在传播形式上经历了从口口相传到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代网络媒介的变化;在舞台场地上经历了从乡间地头、高台庙会到茶社剧院,再到线上平台的变化。三是勞动对象的变化:一方面是物质性劳动对象的变化,即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可见的物质资料。如最初的豫剧表演中使用的服饰与乐器都比较单一,而在今天的豫剧表演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服装配饰,不同的故事情节也有着不同的乐器变化。另一方面是精神性劳动对象的变化,即劳动者已习得的经验与知识、人类已经产出的精神内容等,如豫剧剧目创作的变化。创作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产出的剧目内容是不同的,如封建时期的剧目内容多偏于农家琐事,而战争时期的剧目内容则偏于家国情怀。

(二)政府力量

政府力量是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在其发展繁荣的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是政策上,在豫剧的三次改革中,政府机构都在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20世纪30年代,河南省教育厅率先成立了戏曲审查委员会,并颁发了《河南各县审查戏曲办法》等章程办法,推动了戏剧改革的步伐。其次是资金上,随着新时期以来豫剧艺术市场的萎缩,政府的资金投入成为了剧团维持发展的重要支持。以洛阳市豫剧院为例,从2010年至2015年,政府每年出资30万元来购买场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后是人才培养上,在政府推动下,豫剧教育已被纳入到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之中,除专业艺术学校外,政府还定期组织短期训练班,特聘省内外知名专家对豫剧从业人员进行短时期的集中强化培训。

三、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顺应时代发展,开展戏曲改革

豫剧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其对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和工农大众审美心理的满足,之所以得以快速发展繁荣,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跟随时代不断改变自身的固有形态,开展戏曲改革。如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戏剧“三改”——“改制、改人、改戏”,豫剧在对原有剧目内容去粗存精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主思想,同时在舞台形式上运用了话剧、京剧、越调及曲剧的表现方法,推动了豫剧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发展。又如在20世纪80年代,豫剧失去了其原有的发展优势,但相关部门仍旧坚持改革,广泛吸收新兴艺术门类的精华内容,在演出形式、人物刻画、剧本文学等方面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在市场困境下的发展压力。

(二)重视剧目创作,打造精品剧目

戏曲涵括了文学、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门类,一部完整剧目的创作离不开上述艺术门类人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但在戏曲市场中,仅靠剧目的完整度是不可能长期发展的,只有那些能够代表时代水平的精品剧目才能收获市场,赢得民心。在豫剧文化资源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为了产出更多精品剧目,多家剧团都专门成立了剧目创作部门,如河南省豫剧三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专演现代戏的豫剧剧团,其创作出的《朝阳沟》《李双双》等剧目都是深受市场欢迎的精品剧目,而这些精品剧目的产出都源于豫剧三团所形成的以老一代著名豫剧编剧杨兰春为中心的创作团队的默契配合。

(三)满足多元化受众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豫剧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戏曲艺术,不仅体现在对其他艺术们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上,还体现在它对多元化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上。豫剧兴起于民间,本就为工农大众所创造,所表现的戏词、唱腔、动作等内容都通俗易懂,自然也就满足了大多数工农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豫剧从乡村高台向茶楼剧院的转变,其所面向的受众群体便从工农大众扩展到了有着高雅文化需求的知识分子,推动了豫剧从粗俗向雅俗的转变。在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介入下,豫剧逐步完成了雅与俗的深度融合,满足了受众群体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豫剧二团创作的精品剧目《程婴救孤》,它既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舞台,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接受与赞扬,也活跃于民间舞台,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四、豫剧文化资源价值的再生路径

在当下社会场景与语境中,豫剧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等属性已经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豫剧在艺术市场中较难获得持续性发展空间。长此以往,豫剧现有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等价值属性也会随之流逝。由此,对豫剧文化资源价值再生路径的研究便成为豫剧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下面具体展开阐述。

(一)建设科学建档保护机制,实行活态化传承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是推动豫剧文化资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方面,应对现有的豫剧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建档保护。在当下的豫剧建档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人档案收集不全、实物档案保护不够、数字化档案建设不足等。因此,对豫剧文化资源的科学建档保护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和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与遗产保护意识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豫剧文化资源实行活态化传承。具体而言:一是提高豫剧传承人、剧团演员与豫剧爱好者等群体对豫剧文化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以推动豫剧演出活动开展的高频化与有效化;二是加大政府、文化部门等官方机构对豫剧文化资源的扶持保护力度,从政策层面推动豫剧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二)适应现代媒介形式,实现创新化发展

随着现代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豫剧文化资源价值的再生可以遵循适应现代媒介形式,实行创新化发展的路径。梅兰芳先生曾在京剧改革中谈及“移步不换形”,原意是鼓励戏曲改革,但在改革的同时不能改变戏曲的根本,而站在现代文化视角下,可以将上述的“移步”理解为戏曲生存空间的变化[4]。对于豫剧文化资源而言,多元化现代媒介产生改变了其原有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其资源价值的延伸与增值,而只有适应现代媒介形式,豫剧文化资源才有可能实现空间转化,重建生存土壤。在空间转化的過程中,豫剧应敢于对自身进行“换形”,推动实现创新化发展,但这里的“换形”并非是丢弃豫剧内涵,任意为之,而应站在合理的角度对豫剧中的多元文化元素进行分离,如利用现代技术将豫剧中的音乐元素提取出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重新恰当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产品。

(三)培育豫剧文化生态,重构受众认同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豫剧也是如此,它的生存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而现代豫剧的衰落与其文化生态环境失衡有着重要关系,因而豫剧文化资源价值的再生可以遵循培育文化生态,重构受众认同的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还俗于民,唤起文化记忆,挽回流失的受众群体,如在剧目创作上推动符合现代大众文化需求的经典剧目的产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传播范围,提高豫剧文化资源的社会活跃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充分挖掘潜在的受众群体。

五、结语

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与案例信息,在对豫剧文化资源的价值形成展开具体阐述后,提出了一些有关其价值再生路径的思考。实际上,当下仍有诸多与豫剧一样陷入传承困境的戏曲文化资源,如晋剧、河北梆子等。伴随着国家政策及社会各界对文化资源的不断重视,对它们的价值研究必然会成为业界学者需要持续考虑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晨,章玳.文化资源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1.

[2]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6.

[3]张履谦.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M].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部编印,1989.

[4]雷秀莲.现代文化视域下豫剧价值的生态与再生[J].黄河之声,2018(11):54-55.

猜你喜欢
豫剧
浅谈豫剧与民族声乐
李金玲和她的豫剧云表演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大豫剧”是如何唱响的
试论二胡在豫剧乐队伴奏的地位和作用
看豫剧的古往今来,说豫剧的亦刚亦柔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我的奶奶爱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