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
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实践性的要求,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得学生能领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下面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为例予以阐释。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的思考
(一)关于课程方案方面
新课标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古典诗歌的诵读能力属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也与语文的四个核心素养有关联,尤其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美读是审美体验的具体环节之一。从《唐诗宋词选读》目录来看,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小标题,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每一个专题中的诗歌都蕴含了上述专题对应的特点,也就是学生需要从诗歌中去感受这些特点。那么,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多元化的诵读形式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风格特点,进而培养学生对各个时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2.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方面
古代诗歌的诵读学习正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课堂形式,并弥补应试教育下的“说”的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这在《唐诗宋词选读》首页《致同学》一文中有所体现,“鉴赏唐诗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课程标准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对学习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诵读古代诗歌恰恰属于我们平时教与学当中“读”的能力。这就表明,只有在诵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才会收获审美感受。
以《将进酒》为例,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濮存晰朗诵的《将进酒》视频,诗歌朗诵所配音乐为《十面埋伏》等多种学习资源用于情境的创设,并在主线进程中鼓励学生对《将进酒》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进而使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古代诗歌诵读课提出了明确目标,学生在掌握了诵读古代诗歌的基本能力后,可以对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诗歌进行实际诵读,从而达到诗歌审美的初级阶段,进而可以打开对其他文学形式的审美领域。比如,学生在学习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诵读技巧和经验,自主学习“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在这里,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学习《将进酒》中的音视频资源,选择了撒贝宁《青玉案》的诵读版本,诗歌朗诵所配音乐洞箫版的《平湖秋月》,并创造性地采用了舞台剧的形式加以表演,精准地把握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即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二、对课程性质的思考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听” “读”能力在古代诗歌诵读课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并为“说”“写”的能力提升做好能力积累。比如,在对苏轼《江城子》的学习中,师生在完成诵读的主线活动之后,就这篇悼亡词开始进行探究性写作——写一篇关于《江城子》的鉴赏性文字。当然,这里的鉴赏文字主要扣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首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发言人整合大家汇总提炼后的文字,最终在班级中进行发言。所以,在古代诗歌诵读中也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这两个语文学科特征。在进行诗歌诵读课程中,学生进行“读、说、写、听”活动,综合提高了多种学习能力。那么,诵读不是单一的“读”,而是与其他能力有机的融合。实践性则是强调在语文课程中进行情境的创设,在综合了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上,“读”的运用是审美活动中最大的实践活动。
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诵读,披文入情,师生共同创设诗歌审美鉴赏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通过不通形式的诵读实践,去积累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独特音韵要求,尤其是近体诗严格的格律特点。以《客至》为例,笔者和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强化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尤其是在格律方面,“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其中入声字有“舍”“北”“不”和“隔”,其中“隔”在现代汉语(新韵)中为平声。学生通过对本首诗歌平仄特点的学习,从而培养出運用古典诗词的能力,进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去理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事实上,无论是作文的写作,还是基于个性化的古体诗词的创作,都离不开诵读活动的原始性积累。
诗歌鉴赏的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诵读诗歌是打开审美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听读、配乐诵读、美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审美体验活动,在披文入情的环节中品味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独特的审美方向。笔者在上文“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方面”的第3点中提到过。从《诗经》开始,直至今日,中国上下五千年各种形式的诗歌不断涌现,文以载道,从诗歌中,我们可以品味中国丰厚的文化意蕴;从多种形式中,我们可以理解传统文化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诗歌审美的多样性。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材之外,又给学生补充了其他题材的诗歌,比如:唐诗中的“田园派”,宋词中的“清真体”等。
三、对基本理念的思考
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中必然包含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并且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抑或是在近现代运用近体诗格律来创作的诗歌,我们在课程中要有意识地选择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从而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们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育功能不可忽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会涌现出一批爱国忧民,立德导善的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者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本位坚持。笔者带着学生学习“龙腾虎掷的稼轩祠”时,又选择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等近代诗词,两者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学生既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又能领略优秀的革命诗词,并且这些诗词即便是放在当下,也会激发青年学生热爱党和国家,培养其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贯穿于古典诗歌学习之中,其中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则需要诵读来实现,从而激发出课程的隐性价值。以学习《满江红》为例,课堂应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实现多元化的、交互式的学习与探讨,尤其是多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截取影视作品中唱念《满江红》的片段,集体进入情境式的体验学习。在课程中,结合《满江红》的配乐,学生的朗诵能力,高度爱国的情感融入能力,对英雄内涵的审美分析能力等课程的隐性价值得以显现,从而内化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另外,基于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的训练,丰富自身的诗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诗感,从诵读中去品读诗歌的审美性,并能在写作中有效地运用相关诗歌材料。笔者发现,在《满江红》的实际学习中,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思维是比较薄弱的,这就需要结合宋金战争的历史背景去读,内化岳飞为国征战的经历去读,从字里行间中把握诗歌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感。
我们还要明确一点,诵读对学生进一步强化古代诗歌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着直接的作用,这源于诗歌的音乐性。因为诗歌从其诞生起就与音乐相随相行,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性,是诗歌语言本身审美化的结果。诗歌语言审美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音韵方面。主要表现为韵律,诸如平仄、节奏、声调等。第二是传统审美意象的组合。主要表现为题材的选择性、诗人情感的寄托性等。
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古典诗歌的诵读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也渗透着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青玉案》为例,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利用其语文的自觉意识,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分组式地交流合作学习,结合组内外有效地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笔者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进行诵读时,其他组进行打分),把诵读的能力训练细化到每一位同学身上,并且以具体的情境任务(即上文中提到的舞台剧)来引导约束,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组织者角色。学生把古代诗歌的诵读贯穿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思维的提升。
随着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等各类诗词节目的热播,阅读者不再局限于学生,具体呈现为整个社会群体对文化传统的回潮,所以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积累在今天可以看作是个人文化修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诗歌在今天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全民性地学习,有效地诵读是大众学习的基本途径。另外,对于古代诗歌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创新人才的投入与推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诵读去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尤其是古为今用,古典和现代的融合。
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實用性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同期待等都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精选素材,变革旧有的教师讲解模式,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各种诵读模式也许是诗歌鉴赏课变更的一个切入点,这里我们要强调,诵读一定是全体学生的集体性行为,在具体呈现上可以是多元化的,比如个体、群组、男女生的合作与对抗……,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实现跨媒介的语文实践学习——配乐朗诵,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诵读诗歌、再现画面的综合性运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学习交流,而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更是教育者,通过课程的自由散发性,基于网络的自由交流性,使得学习,尤其是古典诗歌学习进入到新的学习形式中,但是诵读的学习与评价在任何形式下都是第一位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务必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审美的需求和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