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的铺垫之妙

2021-09-13 08:54骆美娜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阿长铺垫阿妈

骆美娜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聚焦小人物,却写出了大人物的感觉,让读者对阿长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艺术境界的生成无疑与作者深厚的写作工夫分不开,文章中作者将“铺垫”艺术运用到极致。下面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简要探讨一下《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铺垫之妙。

一、在欲扬先抑中铺垫

欲扬先抑是铺垫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写作中被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借助“先抑”的艺术化处理,为文章后续的“张扬”进行铺垫。《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在整体立意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铺垫方法,让阿长这个人物深入人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不同于常规立意,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入手,交代了阿长种种让人不佩服的原因。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又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还有许多规矩与烦琐的道理。通过以上种种,一个喜欢饶舌多事、粗俗、无知的阿长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细细品味,又能够从“不大佩服”中感受到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真实妇女形象。

对于一个保姆而言,长期受雇于人,拿着雇主的薪水,自然应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作为少东家,自然不能离开阿长的视线。作为年少的“我”,自然不自然受到這种拘束,然而,拘束的背后却让我们读到一位保姆的尽责。

在“不大佩服”的种种理由背后,作者更是呈现了一位善良的阿长。她的许多规矩与道理,体现出一个底层女性最朴素的情感,她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借助许多规矩和道理,让自己活在有追求的幸福里。在“我”的“阿妈,恭喜”声中,我们不难读到她的“十分喜欢”,她也给了“我”丰富的回赠,一个福橘寄寓着阿长对“我”新的一年的祝愿,开启“我”美好而幸福的一年。

作者笔下的阿长在语言的表象中是“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然而,透过文章的细节,不难发现作者又进行了不易觉察的铺垫。例如,阿长不雅的睡相,因为“长妈妈生的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这是生理散热的需要;再看看阿长的许多规矩,在新年“阿妈,恭喜”的祝福声中,我们不难发现“阿妈”那是平日里的叫法,可见,她们之间亲密的关系。

作者在运用欲扬先抑手法铺垫时,又采用层层铺垫的方式,让铺垫生成曲折之势。这种铺垫体现在“我”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之中,从“实在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再到“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让一个可敬的阿长出现在读者面前,也让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倾泻,使阿长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二、在多重对比中铺垫

对比是铺垫的另一种方式,文章中,对比能够让作者所要呈现的内容更加突出、鲜明,提高表现内容的识别度,让读者印象深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在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得最为突出。

作者在引出《山海经》话题时,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对《山海经》是带着“渴慕”之情的,而引起“我”渴慕之情的不是阿长,而是一个称“我”为“小友”的远方叔祖。阿长与他相比,显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阿长和“我”是谈不上亲戚关系的,阿长只是一个花钱雇来的保姆。而他却是“我”的叔祖,尽管关系有些远,但也算是“叔祖”。“我”是叔祖的“小友”,能算是“小友”吗?他是“疏懒”的,惹起“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却又不能帮我消除“渴慕”。再来看看阿长,她既没有藏书,也大字不识一个,将《山海经》能够念成“三哼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的阿长,却给“我”买来《山海经》,不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的形象也产生了逆变,对比手法的运用功不可没。

在“我”和阿长之间也运用对比手法。对于《山海经》,“我”是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因为“我”知道她不是学者,即便是对阿长说了,结果也是“无益”。显然,“我”在寻找《山海经》中,对阿长是存在偏见的。阿长在“我”不曾言说的情况下,竟然主动询问“我”关于《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无心,她却有意,并帮助“我”消除了“渴慕”。这种带有戏剧色彩的铺垫,加深了“我”对阿长的认识,让“我”感受到她的“神力”,这种“神力”又与“我”有关,阿长对“我”这种超越保姆身份的情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再来看看书的模样,阿长为“我”买来的这本《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可以用文中“十分粗拙”一个词语来概括,不仅纸张发黄,而且图像也很坏。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书,却成为“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这本书还对激发“我”收集绘图书的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此处的对比铺垫,读者对阿长的认识更近一层,文末的抒情也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类似的对比有很多,在多元化对比中,铺垫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作者所要表现的阿长形象也逐渐地立体起来,变得真实可感。

三、在场景渲染中铺垫

人存在于客观的环境中,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因此,借助场景渲染进行铺垫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善于借助场景进行铺垫,不断地积蓄力量。

在远房叔祖惹起“我”的渴慕到渴慕消除这个过程中,作者进行了充分的场景渲染。远房叔祖给“我”描述了《山海经》的绘图内容,人面的兽,九头的鸟,三脚的鸟……这些新奇的画面充分调动了“我”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却以“可惜”收场,书不知道放哪里了。于是,寻找《山海经》成为“我”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又无从获得。叔祖是很“疏懒”的,别人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种种场景显示出一个答案,无从获得。在这种场景下,作者安排阿长出场,作者自认为她是一个于事无益的人。然而,阿长却在困境中为“我”找到了《山海经》。文章写到此处,铺垫算是充分了。然而,作者并没有罢手,又给读者呈现了阿长递书的场景,阿长给“我”找到了一本《山海经》。“三哼经”确实能够给人带来震撼,以至于“我”全身都震悚起来,阿长的神力也表现出来。

回顾前文,作者对阿长并不抱一丝希望,然而,阿长却给他找来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对于《山海经》书名竟然都不知道,一个将书名都叫错的人,竟然成为消除“我”渴慕的人。场景渲染,铺垫艺术的运用,让阿长成为小时候“我”心目中的神,她的“神力”到底源于什么,是阿长的善良、淳朴、超越保姆情谊的爱。这种爱让“我”收获满满的感动,以至于若干年后,“我”依然能够记得这个不知姓名的“阿妈”,并在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歉疚。

总之,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一笔宝藏,值得教师细细挖掘。《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底,在一篇文章中能够将铺垫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深耕文本之外,还应从作者身上汲取一种敬业的精神,带着这种敬业精神,我们也一定能够在教学这片天地中达到属于从教者的高度。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

猜你喜欢
阿长铺垫阿妈
阿妈叻嚒
阿妈的草原
高铁阿长过生日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出 气
下雪了
阿长买《山海经》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雪域好阿妈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