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09-13 13:00邬志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8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历史教学初中历史

邬志婷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课本知识及概念的传递和讲解,同时亦需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能够促使学生在面对某些历史知识或问题的时候,持以疑问的心态去探索,继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探知积极性,在不断探究和思考中而梳理历史知识,进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就此,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开探究,且就此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关培养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历史是初中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传述,亦是激发当代学生民族责任感、历史素养等方面的关键科目。由于该学科中涵盖诸多有待考究的问题和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把握相关知识点,塑造完善的知识架构。故而,在教学中,施教者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指向性的教学方案,不断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继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和思维。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以成绩高分为主要目标

基于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大多学校将应试教育考高分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此目标指导下,教学者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便愈发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故而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倾向于对考试的应付,这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疏忽,却将其逐渐演变成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检验的形式。在此之下,学生也受到影响,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愈发侧重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且过于依赖“刷题”来进行学习;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好,逐渐失去了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很难形成来良好的问题意识,甚至思维变得懒惰,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观念和教学环境的影响

历史隶属于传统文化范围之内,主要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部分思想并不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加之应试教育的熏染下,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教学者必须以严肃而权威的形象面对学生,这便促使教学愈发转化为在沉闷的气氛下,展开对课本知识的“灌输”。即教师倾向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以案例为中心来做出相应的分析,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久而久之思维方面便产生一定的惰性。正因如此,初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便会难以发现其中的问题,继而制约自身思维及探究能力的发展。换而言之,学生自身在认知能力及领悟能力方面是有限的,如果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将会很大程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进而不利于自身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纵观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时,更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提问中,亦或是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遇到有困惑或是不懂的地方便会向教师发出请教,可以看得出,此阶段的学生还具备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伴随升班,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变得愈发沉默,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性越来越低,即使在课堂上存在疑惑亦不会举手提问。究其缘由,其一,学生生活在一个“应试教育”环境中,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皆更为关注他们的成绩,这对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可能是一种鼓励,但是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造就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故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此阶段的学生,逐渐迈入青春期,在性格上基本不会再像从前那般活泼好问。因此,教师应当站在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相关教学方案,积极营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励学生提问。

譬如,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该课内容时,其中涉及到“科举制度”,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創立与开始。针对此内容,也许学生还不能理解“科举制度”,但是“状元”一词学生应当都不陌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祖孙三代赶考记》的故事,来揭示“科举制度”创设的意义和作用。即主要讲述道:有一小户刘姓人家,刘进的父亲,生活在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的年代,也就是世家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小门小户人家则很难能够出任高官,这便造就了父亲怀才不遇的一生。为了改变这一选官的弊端,隋文帝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模式,这也是科举制度的萌芽期。于是,从刘进开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为了考取功名,付之努力,耗费心思,尽管途中刘进多次落榜但他依然坚持,最终刘进的孙子功成名就,终于踏入官路。教师可以此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过程,感知科学制度的内涵,并提出问题:“创建科举制度有何意义?像故事中的小户人家为何不能为他们的国家效力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结合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展开探索。

通过该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亦能调动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思考。这样如果产生疑问,学生也愿意发出提问,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其充分的思索时间,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留白”式教学,促进自主学习发展

历史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为此,教师应当巧妙结合历史知识和生活现象,将其有效整合为教案,引导学生去留意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和规律,继而调动他们对该学科的探索兴致。基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站在主体位置的模式,将更多探知的机会给予学生,从而展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创设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助推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譬如,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该课内容时,其中涉及到清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基于该课程,教师可以站在生活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提出的原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寻找贴合生活的切入点,如,提问:“同学们,当下社会我们的吃穿住行很方便,那是因为我们当今物流行业及网络技术的发达带动了我国各个地方的物产皆能获取流通。那么你们知道吗?在清朝的时候,我们曾经实施过‘闭关锁国的政策,你们想一想产生这个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借此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且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不采取马上公布答案的方式,而是采取引导性的方式,来让学生自行展开思考和想象。通过该方式,不断让学生展开对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层层探索,继而锻炼他们的思考思维和分析能力。最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便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历史教学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