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
摘 要:晚清及民国时期,广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口岸的开放。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来先进生产力等的传入,使广西沿海沿江沿岸的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部分城市和腹地的发展。该时期通过“港口·城市·腹地”交错沉淀形成的互为犄角的机制,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埋下了动力伏笔。
关键词:晚清民国;广西北部湾;城市;历史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21)21-0114-03
一、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市场网络的空间分布格局
实践证明,开埠通商和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促进作用。我们将从各级圩市、集镇、商会等载体的演变规律来探讨广西商贸市场的演变历程及其所形成的空间格局。
(一)开埠通商
随着龙州、梧州、南宁的开埠通商,贸易总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标志着广西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通商口岸在广西市场网络布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兴起以前,水路是广西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是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城市的经济主线,该时期的主要城市大都分布在流域沿岸。换言之,口岸经济的发展使得沿海沿江口岸城市成为广西商业和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也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地带。开埠以后,港口和城市的成长与发展对腹地的影响不断扩大,港口与城市和腹地经济的联系不断密切,我们可从圩市、集镇、商会等载体的演变格局来窥探其规律。
(二)圩市
根据各时期方志圩镇材料对晚清民国时期广西部分现代城市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开埠对各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从侧面影射出口岸经济对城市及腹地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清代后期,圩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域城市一带,圩市分布大都在平均水平线上。民国时期,大部分口岸开埠通商后,圩市分布有了量的飞跃,圩市统计数显示较清代后期增长了近2倍,南宁的变化尤为突出,自开商埠前后,从清代后期低于平均水平跃居到圩市分布首位;其平局腹地辐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从清代后期的平均圩市16.5增长到民国时期的平均圩市20.6;各腹地的接收港口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不尽相同,其间的强弱程度与其自身各方面资源存在密切的关联。南宁圩市的突出发展得益于其先天的有利条件和港湾因素的促进,更得益于其经济腹地的辽阔;港口的兴盛发展促进了南宁的圩市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影响。总的来说,圩市分布反映的商贸格局主要是以港口为中心,向港口城市集散,然后由港口城市向经济腹地呈现出点线面的网络状传递的经济格局,由港口向城市、城市向腹地延伸。同时,腹地向城市、城市向港口传递的网络格局。
(三)商会
根据侯宣杰(2005)等人的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商会大都分布在流域城市,其中主要是湘江—桂江流域以及浔江—郁江流域。图2也力证了港口·城市·腹地的背景下广西的商贸网络格局,商会主要分布在流域主要城市,以南宁(该时期商会个数最多的城市)为例,南宁位于左右江汇合处,1907年自开商埠后,逐渐成为整个左右江流域和郁江流域部分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商贾丛集,民物茂康”的内河港埠,同时也是泛北部湾区域的重要河港城市。晚清民国时期,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的南宁成了北海、梧州、龙州等中转集散要地,口岸经济的有力发展,繁荣了南宁城市的商业贸易,激活了传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运输线路的发展,丰富了商人会馆的建立,形成了港口城市腹地交互逐级发展的网络,商会数量的逐年递增至位居广西现代城市首位。同时该时期以城市为基点,商会每城市平均分布为8个,取其均值分析,平均值水平线上的分布城市大都是沿江沿岸城市,故我们认为商会的数量变化分布图正是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商贸格局演变的缩影。换言之,南宁的地理位置、市场地位,即两河交汇、优越的泊湾条件以及深广的市场腹地,更是印证了其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腹地的发展;形成了港口—城市—腹地逐级发散的网状结构。
圩市或商会作为广西商贸格局演变的因子或支点,它们都是港口·城市·腹地的具体影响力显现,它们的演变格局为广西商贸网络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晚清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流向、各级市场构建的网络等可归结为由点、线、面组成的彼此联系、互为犄角的港口、城市、腹地的三方互动网络体系。
二、晚清民国时期广西与北部湾城市市场社会网络体系考察
我们将从自然、分工等方面来梳理与考察其间市场社会网络体系的形成与布局,并对广西与北部湾城市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发展态势与规律,以期辨析广西与北部湾城市间所存在的历史动力沉淀。
(一)行政关联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北面是广西,东面是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晚清民国时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归广东管辖。此处,关于广西与北部湾城市的历史关联,主要指的是该时期广西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广东和海南部分城市的历史渊源。
(二)自然关联
“粤东民食,大半籍资西省。”广西富余的谷米粮食与广东巨大的需求为广西与北部湾城市提供了密切联系的切入口;加上水路运输的便捷性,使得大批广东商人入驻广西的沿江城市,深入农村圩场收购谷米粮食,再集中梧州、南宁、龙州等转运到广东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地理的便利性等紧密了广西与北部湾城市的自然关联,密切了二者的交往,交织了错综复杂的商贸网络。晚清民国时期广西通过将大量的谷米粮食、经济作物等转销到广东、海南乃至境外等市场,而市场需求的扩大客观上又刺激了广西的生产活动,促使广西传统生产模式发生改变,开始商品化的种植经济作物。
环境资源的差异是促进广西与北部湾城市交往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交往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利用自身环境资源,种植生产具备资源优势性的土特农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资源互补的现象。资源的差异和生存的需求促进了广西与北部湾城市等区外市场的密切交往。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是广西农业种植的重要区域,丘陵次之,山区则不利于粮食种植;但山区和丘陵地带却适合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如药材、香料等。因此,居住平原区域的居民粮食生产富余,居住于丘陵和山区地带的居民经济作物生产富余,生产生活上的彼此需求,推动着广西与北部湾城市等区外市场在经济、生活上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