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曼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扩招关乎国计民生,扩招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达成质量型扩招的关键,针对高职扩招社招生教学面临的挑战,提出应用建构主义理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优化教学的策略:优化情境创设,协同内容建构;改变教师作用,注重探究教学;培育学习动力,促进高阶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
【关键词】高职扩招 社招学生 建构主义 教学策略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20-03
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四个回归”目标精准,效果显著,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就是重新审视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师潜心教书,学生用心读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二途径。而教书与读书交汇的主阵地就是课程与课堂,但高职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迥异,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到扩招生源的不同特点,应用建构主义理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融合职业知识、能力与素养,实现有效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质量型扩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扩招的跨越发展
(一)扩招政策与实施
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嬗变,这个历史性目标的最终实现由高职扩招完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年度扩招100万人,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首批扩招按量完成,已入校接受教育;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两年内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出《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落实扩招,2020级扩招招生按计划完成。扩招生源与既往学生来源有所不同,既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也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以下简称社招生),两类生源差异显著,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需进行调整,其核心在于教学质量的高标准。
(二)扩招的社会意义
高职扩招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它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与重托。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的工业革命和新的现代化模式呼唤新的劳动者,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也需要新型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需要提升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以满足技术创新型产业的需求。高职扩招不仅关乎国计,也关乎民生。因此,高职扩招不仅为学习者提升学历层次,更应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故扩招成功与否,在于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二、社招生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需要与个体需求的满足
高职扩招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人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且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职业教育是劳动者技能形成体系的重要一环,由此高职的质量型扩招被寄予厚望。但高职扩招的社招生差别巨大,求学动机千差万别,有的仅为学历提升而来,以文凭获取升职和加薪的空间;有的为了提升技能,以求更好的发展;有的为了获得入行求职的敲门砖;有的为理论认知,以求洞察行业变迁;也有仅为兴趣爱好而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社招生的教学要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在需求,确保课程的创新性与高阶性。因此,教学应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既要覆盖行业现状,又要具有理论高等和前瞻性,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提供人才支撑,达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社会目标。
(二)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授课的调和
2019年扩招完成116万人,其中社招生源52万人;2020年扩招也已按计划完成,考虑到报到因素,社招生占比接近50%。社招生规模大、数量多,但各人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差别显著,迥异于传统生源:社招生年龄跨度大,工作经历与个人经历丰富,具有较强的认知联想性与认知先占性,专业知识系统性较差,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学员有家庭与工作负担,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受限,纵使单独编班、单独教学,统一教学与集体授课依然众口难调,而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均应有系统变革,应以学习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大力推行发现教学法等探究性方式方法。扩大课堂的时空范围,调和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授课的矛盾。
(三)现场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统一
鉴于高职扩招社招生普遍面临生活工作压力,学习条件相对恶劣,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难以刚性安排,采取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线上线下、课堂课外方式的衔接,甚至送教上门,理论教学尚能满足,而实践教学则面临更大困难。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中就要求实践课时应占专业课课时的50%。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文规定,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所以除了纯实践课程,高职专业课程大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或者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本来就存在专业实践资源配置不足和实践环境滞后的困难,加上校内实训设备无法移动,使用地点与社招生特点有悖,所以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成了必然选择。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本就是中国职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发挥包括学员在内的各方合力,发展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专业与行业的深入对接,方能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体化。
(四)科技便利与教育温度的融合
社招生非全日制教学的特点,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制和教学计划等需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甚至联合其他院校和企业开展教学,以至于送教上门。因此,面授时间有限,线上教学、在线辅导将与面授同等重要。在线教学一定程度上均衡普及了教育资源,拓展了知识的边界,然而信息化手段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且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妥善抉择。教有法无定法,应依据教学效果而不断改进,特别是职业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线上交流虽然不受时间限制,但是直观上表现为人机对话,内容大多局限于课程,难以介入竞争、合作和人格发展等隐性目标,品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要素容易疏漏;线上教学可以用大数据进行管理,然而其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仍需进一步思考。换言之,教育手段和技术不是教育本身,其便利性不能掩盖教育的本质。因此,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尊重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潜质,让个人健康、和谐地成长,这远非线上连接就可以实现,需要从体制机制的系统上落实,特别是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如此,教育者内心的温度方能较好地传递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感受关爱、信任与期望,在科技的协助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优化情境创设,协同内容建构
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抽象的存在。职业教育尤其如此,除了行业技术的革新迭代,在行业中往往有不同的技术、多种工作流程共存,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中,其岗位分配与岗位职责大相径庭。故对教师而言,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学员,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财富。因此,专业教师应具有广博而专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具体化工作过程,赋予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理论知识以实用情境,将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与学员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对接学员的学习过程,依据学员的能力与特点创设出鲜活的情境,体现情境创设的相似性、探究性、文化性与直观性。课程的适应度、满足度自然就得以提升。同时,按照社招生的职业特点和认知特点,师生协同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开发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与课程体系。选课制和学分银行的实行才能有效推行,人才培养方更具针对性,课堂教学则更易入耳入心。
(二)改变教师作用,注重探究教学
在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基本要求。翻转课堂、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探索,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吻合,学习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根据材料和背景,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去发现原理和结论,将已有经验与新信息发生联结。对传统生源而言,由于专业知识和行业认知的缺乏,小组讨论往往漫无天际和表层化,依赖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入,该类教学方法往往耗时长、收效慢。而对于社招生则恰如其分,学习者的经验交流有如生动的社会情境,极易激起其他成员的共鸣,教师不能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而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恰当的问题、即时的反馈与有效的引导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看似幕后的主导,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传递才能转化为技能和素养的习得。
(三)培育学习动力,促进高阶学习
与电影欣赏、相声娱乐不同,不管知识的呈现多么有趣生动,学习过程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往往充满艰辛和需要付出,所以教學的获得感与学习成果的正向反馈至关重要,其关键就在于点燃和维护学员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洞察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面对肩负压力、负重前行的社招生,应搭建互动平台,增加感情交流,发掘和捕捉其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分层教学。对概念、事实、原理等结构性良好的知识,应通过微课、微视频、作业与练习等呈现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课外学习与讨论,使学习者更灵活主动地参与。但碎片化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短时记忆中,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未能与原有知识体系联结,则难以长时存储和适时提取;所以对系统整合、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情境的差异等复杂和结构不良的高阶学习,应更多地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教学、项目教学、专项解答。重点协助困难学员,建立知识点的关联,促进知识内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产生不同层次的收获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方向感,激发持续的内生性的学习动力。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
既然教学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围绕学习为中心共建课堂,而不必纠结于社招生是否在校全日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于师而言,不仅在于教学相长,更在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为社招生的行业企业经历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性,且行业对口属性相对明显。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企业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产教融合更多表现出学校一头热的现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把握行业动态,吸收行业先进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而社招生提供了多彩的行业一线素材,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应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术业专攻,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又能科学实施,促进专业与行业的对接,促进产教融合。同时,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注意教育的环境系统,将技术融入以人为本中,让师生关系、群体关系更为和谐,尊师重教,营造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态。
高职扩招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和2020年的扩招已经完成了量的要求。由于扩招生源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其教学与传统生源大为不同。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关系、教学性质、学习主体与教学本质的改变,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确保达到质量型扩招的目标,完成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双,檀祝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社招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
[2]王春阳,杨彬,张婕.教育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刘志明.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高职课堂情境创设[J].教育与职业,2014(33).
[4]舒卫英,潘莉.面向高职扩招生的教学改革:环境营造与方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
注:2019年广西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农产品跨境电商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125);2019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涉农电子商务双创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93101)
【作者简介】夏 曼(1983— ),女,湖北麻城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电子商务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