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洁,廖长友,杨 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超声科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在肝脏病变类型中,肝脏局灶性病变十分常见,虽然常规超声检查已作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因为该类患者的早期表现不显著且没有典型性,再加上其病变范围窄,所以在进行诊断期间很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导致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延误其病情[1]。近些年,造影剂与超声成像技术不断发展,超声造影技术逐渐成熟,其诊断精准性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中。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于肝脏局灶性病变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性诊断的效果,望能够为基层医院进行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提供有效方法及参考,现总结研究详情并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超声科经常规超声检查或CT、磁共振(MRI)不能完全明确诊断病变性质的4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6.6岁。病灶大小为1.4~10 cm。经过超声或术后引导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符合超声造影技术的指征。超声造影注射造影剂检查中仅出现1例患者头部轻度疼痛及1例注射部位出现轻微疼痛。
1.2 仪器与方法
研究采用的彩色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公司生产,将探头频率调整到C1~C5 MHz。采取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以注射用六氟化硫气体微泡作为显影剂,将5 mL氯化钠溶液(0.9%)与造影剂混合,进行半分钟振荡,依据病人身体指数抽出1.2~1.8 mL混悬液,在肘静脉位置进行注射,方式为团注,然后注入5 mL氯化钠溶液(0.9%)。若患者的病灶为数个,则重点观察1~3个病灶。对病灶回声变化进行2 min实时观察,其后间断检查该病灶并对整个肝脏进行迅速扫查以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病灶,共观察6 min左右。在对其他病灶进行观察时,要爆破微气泡,以免其受到残存微气泡影响,在首次注射后10 min再次团注与前次同等量的造影剂,同时在CPS成像模式下连续记录6 min并存贮造影图像。全过程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析造影资料并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依据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标准综合分析影像资料并得出结论,同时进一步分析超声造影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1 良性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
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4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共有62个,超声造影诊断恶性病灶27个,良性病灶35个,见表1。
表1 良、恶性肝局灶性病变
超声造影诊断的27个恶性病灶,均经术后或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诊断证实,其中一例被诊断为肝腺瘤,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一例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共确诊16个恶性病灶,其准确率是88.89%。对超声造影诊断35个良性病灶,经术后或超声引导穿刺组织病理诊断证实,其中一例被诊断为转移癌病理确诊为血管瘤,一例被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确诊为早期肝脓肿,一例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病理确诊为炎性假瘤,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共确诊32例良性病灶,其准确率是91.42%。
2.2 12例血管瘤19个病灶中,其动脉期均出现环形缓慢增强或周边结节样,门静脉期则呈现向心性逐渐增强,而延迟期中,与其他肝组织增强类似的有14例,略低的有4例,其中1例低于周围肝组织较明显,而误诊为转移癌,血管瘤的造影模式表现为“慢进慢退”。其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3例患者中的3个病灶造影表现,3例动脉相的病灶中心表现出轮辐状或放射状增强,其中央瘢痕位置呈现低到无回声,门脉相表现为等增强,延迟相则表现为稍减退,其造影模式为“快进慢出”。局限性脂肪肝患者有3例,其三期超声造影均表现为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增强,即“等进等退”。2例肝脓肿3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高增强,其中2个病灶呈蜂窝状增强,1例呈厚壁环状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快速廓清,整个病灶呈低回声,其中2个病灶内见少许坏死液化区,1个病灶内无坏死液化区而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肝炎性坏死灶4个病灶都表现为各个时相无增强回声缺失。1例炎性假瘤1个病灶动脉期不均匀高增强,门脉和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而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8例肝细胞癌(HCC)中8个病灶动脉相均表现为快速而浓密的高增强,其回声超过肝组织呈高回声,持续时间很短,7个病灶门脉相造影剂迅速退出,呈“快进快出”模式。1个病灶延迟期等回声,呈“快进不快出”模式而误诊为肝腺瘤。4例转移癌12个病灶10个病灶动脉相周边环状凸起样快速填充,整体快速填充为2个;表现为高回声,延迟期与门静脉期为低回声迅速撤退表现,进一步消退呈“黑洞征”,呈“快进快出”造影模式。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不规则环状增强,并且5个病灶表现为“树枝状”由周边向中央延伸增强,1个表现为整体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增强,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而误诊早期肝脓肿。
目前临床首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为普通超声影响诊断,但该方法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诊断准确率最低是仅达到23%[2-4]。本研究通过观察病灶在动脉期(5~30 s)出现增强,门脉期(30~120 s)及延迟期(120~360 s)增强消退、回声低于肝组织的病灶视为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对在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持续、回声仍高于或等于肝组织的病灶、或在3个时相均无增强表现的病灶判断为良性肝脏局灶性病变作为超声造影良恶性诊断标准,通过这种病变的增强模式及血流灌注特点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良恶性诊断准确率(91.42%,88.89%)。在本研究中分析误诊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的血供情况密切关系着病灶的类型、分化程度,使超声造影有复杂多变的声像图特征;(2)检查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造影剂注射方式、剂量、仪器设备型号、操作者的临床经验等,我院属于基层医院,开展超声造影时间不长,超声医师的观察还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积累经验不足;(3)仪器分辨率的差异:受到病灶深度、伪像、肠气、脂肪层等因素影响,超声造影图像的清晰度也会有所降低,进而导致诊断准确率降低。虽然超声造影具有局限性,但这项新型超声技术能够清晰反映出患者病灶中的组织血流灌注微血管情况,能够使对比分辨率提高,可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能够使诊断的精准性提高[5]。此外,在定性诊断非典型病变时,往往依赖于组织活检,通过超声造影进行引导可以对肝内占位穿刺活检精准定位。
综上所述,于肝脏局灶性病变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性诊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并对病变程度与血管流向分布进行评估,同时能够鉴别病变性质,而且对肝穿刺活检精准定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