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

2021-09-11 10:04过伟敏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西合璧式样本土化

文/过伟敏,刘 佳(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笔者研究团队自1998年开始关注江苏城市的传统历史建筑,其中重要背景,即因房地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勃兴,导致城市中许多历史街区和传统历史建筑大量消失。同时,城市建筑的形象开始被资本所左右,导致城市风貌及其建筑形象日趋一致,表现为制品化、同质化,进而工具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城市的历史记忆开始不断消减。许多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身临期间,恍若新城。地域性消退与丧失,厚重的历史积淀被抹去,城市的年轮已无从记取。况且,其中许多城市还冠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20余年来,研究团队先后对无锡、扬州、镇江、南通、常州、苏州、徐州、淮安,以及以上诸市的下辖地区,如宜兴、高邮、兴化等,展开了可谓抢救性调查和研究。还曾记得,研究团队于2007年对镇江的近代建筑开始研究时,可资作为研究对象的实物建筑众多,而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这些传统历史建筑已消失了一半。众所周知,对于传统历史建筑的研究,除文献史料外,建筑实体的样本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囿于这个现实,研究团队唯有与时间赛跑。当然,亦根据各市留存的传统历史建筑的多寡,对不同的城市采用不同的研究策略。

其中,对无锡传统建筑研究,主要偏重于回答何为无锡的本土建筑风格?对扬州传统建筑研究,主要偏重于回答何为扬州传统建造的原型?对于镇江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回答传统式样建筑是如何现代转型的以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镇江中西合璧建筑的基本面貌是什么?对南通中西合璧建筑研究,主要偏重于回答南通中西合璧建筑的基本样式有哪些?这些样式又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对于常州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主要偏重于回答明清两代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与士绅阶层是如何影响民居建筑的建造活动的?对于苏州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角度,着重于研究其形式选择的机制是什么,以及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关系如何?

另外,除去对单个城市个案的纵向研究外,还对苏南地区(主要是苏州、无锡、常州)近代时期的工商建筑式样、明清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江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民国期间苏州与无锡城市商店立面式样、“苏锡常”地区近代建筑装饰图案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结合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总结其共性和差异,将其共性研究作为重点,并以此探究和建立江南传统历史建筑的谱系。以上持续20余年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进展,开创了区域性建筑研究的新领域,从设计学角度,建立了传统建筑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方法,并受到国内外学界同行的肯定和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在开展以上研究时,多个研究或者其研究对象为近代建筑,或者与近代建筑有着直接关联。这些城市的近代建筑尤其是外来建筑式样都存在着明显且持续的本土化现象。

一、江苏近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和外来建筑式样

江苏近代建筑指的是近代时期在江苏建造的具有近代特性的建筑物,这种近代特性表现出与传统建筑在型制、结构、材料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笔者研究团队2015年在整理出版《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见图1)[1]中曾总结道:“江苏地区城市传统建筑发展的基本脉络,大致可分为3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农耕时期,建筑面貌表现为传统式样;其次是近代工业兴起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然后是近代后期,一部分建筑开始呈现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2]。

图1 《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书影

另外,笔者研究团队通过对无锡民国时期工商建筑的研究,认为:“民国后期最终呈现出传统式样、‘中西合璧’与早期现代主义样式的多种式样工商建筑形式‘三元’并存的状态”[3]。

同时提及:“‘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民国中后期新建造的,主动运用新材料(水泥、机制砖瓦等)与新技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代表),充分发挥建筑材料自身的美感,力图表现建筑外观与功能的统一”[3],并对“早期现代主义”做出了定义,认为这类建筑“因仍处在发育期,许多设计案例具有‘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并非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故称这种式样为‘早期现代主义’。”[4]

可以认为的是,近代江苏地区这些新建的建筑物的式样,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类型:农耕时期的式样(即传统式样)、中西合璧的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的式样。当然,部分城市因开埠或者出现租界等情况(“五口通商”后,苏州约开商埠,无锡自开商埠;镇江于1861年开埠,1864年以后才开始规划和建设租界,民国时期为江苏省会),亦曾出现过一定数量的殖民主义式样的建筑。但是,从江苏近代建筑发展历史的脉络来看,农耕时期的式样、中西合璧的式样和早期现代主义的式样的建筑等3种类型仍是主流。

其中,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主要是体现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筑,其在近代江苏的源起(早期现代主义式样的建筑在江苏发端于民国中后期,各市的首例产生时间不一)和发展历程较为短暂,案例较少。而农耕时期式样的建筑,主要是承续江苏各地传统建筑式样的建筑,亦就是这些新建建筑物仍采用各地原有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和型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其设计思想来自西方,对应于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理念,是典型的外来建筑式样;同时,近代建造的农耕时期式样建筑,亦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反映在建筑空间布局的变化上,如在苏南地区诸市常见的“转盘楼”,为以院落为核心的传统空间与2层回廊式建筑相结合的平面布局型制。

而中西合璧式样建筑是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结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亦是近代江苏地区新建案例最多和持续时间最长者之一。故本文主要针对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类型,来归纳和总结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所谓“西风东渐”,来自外部的文化逐步影响了包括建筑在内的器物形式,甚至设计理念和建造(制造)方式,江苏地区亦不例外。当然,中国亦处在一个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汲取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技术等自身发展的需求。应和了冯友兰先生在同期所提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重要观点。

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下,江苏近代建筑大抵呈现为从开始是被动接受外来建筑式样,到逐步本土化、主动选择外来建筑式样的过程。期间,关于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始终没有停止,在民国年间更是掀起了高潮,并影响后世。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尤其是沪宁铁路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诸中小城市,受地缘(邻近上海、南京)影响,且因地域相近,城市彼此相连,这些不同城市间的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在形式选择上,存在着区域性特征明确,且整体性强的设计现象,同时亦存在着谱系关系。

二、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

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代表,中西合璧式样建筑的量大面广,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诸城市均有众多案例,且涉及不同建筑功能类型,如工商业、居住、公益、学校等,几乎覆盖了所有当时新建的建筑类型。关于产生原因,笔者研究团队结合前述多个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众多论述和论断,在此不再赘述。

就中西合璧式样建筑而言,笔者所在研究团队,2012年在对镇江近代建筑进行研究总结时,曾将镇江近代时期建造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从形式类型的角度,定义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3种不同的类型;认为,“内中外西即建筑内部采用传统中式空间或造型风格,而建筑外立面被西式风格的表皮包裹。”“内西外中式是在近代中后期镇江个别近代建筑中出现的手法。外部建筑造型采用传统建筑样式,内部则采用西式的新兴空间形式。”“中西融合式建筑较其他2种来说,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有了更好的融合,而不止于生硬的叠加和拼凑。往往在同一栋建筑中,从空间到造型,既有西式的要素又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特色。”[5]

随后,此观点在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后续开展对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甚至包括同在江苏、处于长江北岸,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吴良镛语)的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均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运用。同样亦在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和常州市的近代工商业建筑的式样特征和比较研究,以及对苏州近代建筑谱系研究中也得以验证。

可以认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3种类型的分类方式,适合江苏上述诸市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这些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在设计手法上的表现主要是“折中主义”。而从学理的层面,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代表,本土化方式的又是如何?

关于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讨论和分析,多从研究对象建筑本体所包含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立面造型、细部处理等方面来展开。同时,亦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而从形式原型、文化原型、审美原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笔者研究团队指出,“对建筑艺术遗产进行系统认知,即将建筑艺术遗产视为一个形式系统,包含形相、功能、结构与意义4个方面,其中形相即建筑外观的物理形式属性;功能即基于支持人各类行为与活动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的布局;结构即建筑形式呈现的机制与方式;意义即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2]其中,“结构”一词对于从更高层次(抽象的角度)来观察和解析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学理,则更具价值。当然,对于其“结构”的描述和分析,“形相”是重要的基础和观测点。在此,“功能”和“意义”暂且忽略。

基于以上观点和认识,若从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结构”)和形式(“形相”)结合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呈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和一种“图”与“底”关系。其中,在建筑空间生成和布局与建筑整体外观形式方面,表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而在建筑立面构图和处理方式与建筑局部装饰细节处理方面,则表现为一种“图”与“底”关系。

2.1 本土化方式一:中观层面的“体”与“用”关系

中观层面的“体”与“用”关系,“体”主要指整体上的“结构”并作为主体,是主角,主导性指向十分明确;而“用”主要指局部上的“融入”,表现为配角,从属于“体”。即“体”为主,“用”为辅,二者体现为主从的状态。

这类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又可以分为“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2种具体运用结果。

其中,“中体西用”,即“中”为主,“西”为辅。所谓“中”为主,这些建筑物在建筑空间布局或者外观形体处理,仍采用江苏各地传统建筑建造的式样和方式,包括主要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其中,建筑空间布局采用合院,建筑面宽采用开间,建筑进深采用院落组织;或者建筑外观形式仍在整体上采用当地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外观处理要素,比如传统屋顶造型和建筑立面处理方式。主要建筑材料仍采用传统木构,抹灰墙。而所谓“西”为辅,来自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建筑构件或者装饰符号),在这些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或者建筑外观进行局部的运用或者植入。对应于前述的“内中外西”式、中西融合式的形式分类,如无锡薛福成之“钦使第”(现称薛福成故居,始建于1890年)、镇江商会(建于1929年)(见图2)等。

图2 镇江商会

而“西体中用”,即“西”为主,“中”为辅。所谓“西”为主,主要表现在空间组织的方式,倾向于功能的优先和流线的合理,空间的生成方式更具逻辑性。这些建筑物开始脱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性”生成方式,而走向“设计性”。这些建筑物其空间布局的方式采用来自西方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以“西”为主导的格局。尤其在建筑结构上不再采用木结构,而开始采用砖结构承重的方式。当然,这些建筑物在外观上,可能完全是江苏各地传统建筑的式样和面貌,或者是江苏各地传统建筑的式样与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混合与杂糅。在内部空间的细节上,亦可能有江苏各地传统建筑的构件或者纹样和图案作为装饰。

以上这些表现则可归纳为“中”为辅。对应于前述的“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的形式分类,如无锡天主教堂(现称三里桥天主教堂,始建于1892年)(见图3)、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始建于1893年)、镇江五卅演讲厅(建于1926年)、常州临清木业公所(建成于1921年)等。

图3 无锡天主教堂

2.2 本土化方式二:微观层面的“图”与“底”关系

相对于本土化方式一,这种本土化方式大多表现在局部,较为具体,甚至较为隐秘,体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故本文将其归纳为通过微观层面的“图”与“底”关系来达成本土化的目的。

微观层面的“图”与“底”关系,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立面造型、构图、比例,甚至尺度方面。其中,“图”作为主体的感知内容,起到整体形象的决定性作用,而“底”作为附属,仅起到衬托的作用。“图”与“底”二者相互对比,构成建筑物外观整体形象的判断方向。

这类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可以分为3种具体实施路径。其整体建筑外观形象上,对应于前述中西融合式的形式分类。

其一,表现为建筑外观整体上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形成了“图”,具有高识别度和强烈的形式倾向。而在立面处理上又采用了江苏各地传统建筑的构件或者纹样和图案作为装饰,这些构件或者纹样和图案则作为“底”,这些地域性特征强烈的建筑“符号”,起到体现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一定作用,如无锡南门缪公馆(建于1930年)、镇江蒋怀仁诊所(建成于1907年)等。

其二,表现为建筑外观完全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并成为“图”,而“底”出现并不直观。建筑外观立面上,没有采用江苏各地传统建筑的构件或者纹样和图案作为装饰。“底”表现隐秘。主要通过其立面划分的比例和构图的尺度来体现。笔者研究团队在对无锡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式样建筑进行研究时[6],发现部分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存在与以当地传统建筑式样在立面比例和构图上存在着耦合的设计现象。究其缘故,主要是这些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尽管其外表完全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式样,但其建筑结构仍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正因为是这个木结构的形式左右了其最终外观的立面比例和构图的划分和组织。

可以认为,采用了传统木结构建造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有别于采用砖结构建造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外观的立面比例和构图。这种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其“底”并不能一目了然,属于“内化”的途径,如无锡锡金商会(建于1915年)、苏州吴县田业银行(建于1921年)等。

其三,即以上2种实施路径兼而有之,如镇江绍宗藏书楼(建于1932年)、无锡东门陈大明宅(建于1918年左右)(见图4)、苏州博习医院门诊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等。

图4 无锡东门陈大明宅

另外,近代江苏中西合璧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式样的主体,在本土化过程中,其个体建筑最终形式选择的受制因素较多,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左右,社会精英阶层的主导和倡导,建造技术和材料的出现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始终影响等。总体而言,其形式选择的机制主要表现为自适应、自发育的过程。

三、结 语

以上仅是从近代江苏中西合璧建筑整体形式“结构”角度,对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方式作出一种理性解析。可以看到,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是江苏传统建筑在近代化道路上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作为,亦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建造文化与来自西方的建筑和建造理念二者博弈的结果。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更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路径,已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篇章。毋容置疑,江苏近代建筑本土化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中西合璧式样本土化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中西合璧郎世宁
城市管理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式样标准
亦荤亦素
屯堡女子“尖头绣花鞋”探析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丰富作业种类,注重式样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