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鸣阳,章灵红(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史论课程作为一门通识理论课程,其中包括“美术史”“设计概论”“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美学史”等。这些课程在设计院校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起到理论基础作用,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艺术设计史论知识,为学生后续实践设计搭建理论桥梁;一定程度上促进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设计院校艺术史论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互动性低下、理论与实践脱离、考评方式不合理等。因此,本文阐述如何将PBL教学法运用于艺术史论课程的改革中,并在长期而系统的教学模式中培养设计人才。
艺术史论课程在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设计院校的艺术史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来说,国内各大高校的艺术史论课程教学一直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师以PPT和相关视频为辅助工具,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运用讲授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
同时,讲授法教学将导致课程互动性低下。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主动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低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性,课堂活跃度低;另一方面,在讲授法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以听为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性的学习活动,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一般史论讲授按照时间顺序、重要的流派、画家以及相关的作品为主。其内容是单一时间线流水账的教学模式,并未进行横纵向的深入分析讲解,教学内容缺少深度和拓展性。第二,史论课程基本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学生无更多实践机会。而艺术史论知识点繁多,且具有抽象性特点,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并吸收重要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在后续实践性专业课程中无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史论的教学不能与设计专业紧密联系。第三,一般的史论教学以中西方简史为主,无过多涉及到当地艺术文化,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因此,艺术史论教学缺乏一定实用价值,与学生专业实践断裂。
目前教学课程的考核以成绩考核制度为主,考核方式主要为3种:知识点式的闭卷考试、论述式的开卷考试、作品创作。这些考核方式看似很全面,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它们无法客观地评价课程成果。
知识点式的闭卷考试以教材的知识框架为主要内容,从重要的设计师、艺术家以及作品抽取知识点考核。考察灵活性较低,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进行大量机械化的知识点背诵,无法真正掌握史论知识。论述式的开卷考试开放性强,一定程度能够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促进其对于知识点的思考,但是其考察模式依旧是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查方式,最终还是以量化标准预期效果为考核评定准则。相反,与上述两者考核方式相比较,纯艺术创作式考核导致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最后的实践创作上面,而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因此,此模式则是重能力、轻知识的方式。简而言之,现存的考评方式都存在片面化、单一化的特点,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即以提出问题(problem)开 始,以 完 成 研 究 项 目(project)为结束。从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着手,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1],并从多方面出发综合评价。在具体学习模块结束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打分。
该教学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1969年在加拿大提出,最早运用于医学教育领域[2]。后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多个学校实施。我国最早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进PBL教学方法[3],后逐渐运用到其他学科如艺术、经济、人文、物理等教学中。
2.2.1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获得好的学习效果PBL教学方式通过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工具,围绕某个设计课题进行小组合作[4]。以此学生获得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5]。并将复杂的知识点灵活转化和运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开放性、目标导向明确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
2.2.2 能够促进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首先,PBL教学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形成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其次,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协作方式进行专项学习,促进学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在合力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形成换位思考、倾听等能力。同时,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课堂整体活力也得以提高。
2.2.3 能够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相对公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PBL教学方法的考核模式是定性定量、主观客观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主题模块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在每个模块学习中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性;如何更好地将艺术史知识与学生后期的设计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考评是艺术史论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关键。笔者尝试以PBL教学法为课程教学方法论,引入课程实践,实现课程改革。
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根据学习材料,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史论课程的学习,促使其掌握艺术史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构建系统的艺术史论知识体系。在学生掌握具体史论知识并形成系统脉络之后,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提出一个较为复杂且新颖的专项课题。学生组成小组,从此进入专题实践教学阶段。由于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对专项课题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层[6],找不到新颖的切入点。因此,在开始专项专题研究探索之前,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学生对目标项目的理解。
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史论课程教学为例。我们每年根据具体的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确定具体的专题学习模块。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于是开展了上海红色美术文化专题学习;又或者是跟随潮流艺术文化开展创意IP设计和科幻两大专题。
2018年,开展宋代节庆专题,基于这一专题,学生整理挖掘与宋代节气、节令相关艺术史论资料,进行深度剖析,掌握形成清晰的风格脉络图,并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设计元素,进行提取、抽象、重构相关艺术风格元素为自身设计制作运用。如学生从宋代《金明池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 《六和塔》等作品中获得灵感,结合每个节气、节日的特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完成作品。最终作品有宋代六和塔节日场景复原建筑模型、“满归”四季模型、元宵猫(见图1)、宋代相关节日服饰设计、十二节气文创产品设计(见图2)等。
图1 元宵猫
图2 十二节气文创
“满归”四季模型(见图3,4)小组以南宋马麟《荷香清夏图卷》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参考,引用宋代字体和宋代水利工程、建筑等元素,运用石膏为模型材料,构造出宋代四季二十四节气时节的地形和场景。通过这一专题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宋代绘画的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设计流程,学会如何在设计中克服各种问题和偏差,建构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学习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之后的具体设计实践中,促进理论教学与后续设计课程相联系。
图3 “满归”四季模型设计全图
图4 “满归”四季模型设计细节
现如今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内完成。但是,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课堂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艺术史论课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史论教学模式,融入本土文化,丰富史论教学素材,提升高校艺术史论在地性教学,避免课程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丰富性和异同性,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7]。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美术教育机构或相关历史文化遗址,如上海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等,充分发挥公共美术教育机构的社会职能[8]。同时,将地方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启发性地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原作的机会,使学生在观赏实践中更加深切地了解艺术设计作品细节,系统地掌握知识,并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我们在美术史、设计概论教学中开展的宋代节庆研究课题中, “宋代六和塔节日场景复原建筑模型”设计作品小组在设计过程中,前往六和塔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关于六和塔建筑结构的一手资料后再进行后期设计(见图5)。
图5 学生实地考察
PBL教学法鼓励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自由组队,发挥每个学生专长,合力完成专项课题。首先,小组应该本着多元化人员结构模式的准则,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合作建组;其次,每个小组成员针对专项课题整理、收集相关资料;调动创意思维,确定具体化、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最终根据个人专业进行分工,完成设计。
在开展宋代节庆、节令为主题的专项课题时,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组合成队,小组成员根据集体兴趣选定题材。
以“宋代六和塔节日场景复原建筑模型”(见图6)小组作业为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小方向,进行细致分工。擅长三维技术的同学利用专业建模软件,确定作品尺寸和各部分细节;有些同学负责建筑工学内容,即建筑承重、材料确定;有些同学负责作品的景观设计部分;有些同学负责建筑中家具等小物件的复原。图7为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制作过程。
图6 宋代六和塔节日场景复原建筑模型实物
图7 宋代六和塔节日场景复原建筑模型小组作业过程
学生在此次研究课题中,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对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内容深度解析,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和实践。同时,小组合作促进不同专业学生有效沟通,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的凝合力。
课程考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为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提供依据。在PBL教学理念下,艺术史论课程教学考评方式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变传统考评注重形成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的模式。因为,相对于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更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9]。
3.4.1 过程性考核内容运用模块化方式 根据每一个专题的研究课题,结合PBL教学方法的特点,将考核分为3部分:项目设计方案的考评、项目实践过程的能力考查和项目汇报答辩的考核[10]。3个模块的考核目标各有侧重。第一,项目设计方案的考查从设计思路、设计想法、设计成果、设计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第二,项目实践过程则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10],主要是对小组协作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第三,项目汇报答辩侧重考核学生表达能力,即是否清晰阐述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等方面。图8为学生针对项目成果汇报并进行评估过程。
图8 学生作业汇报评估现场
3.4.2 过程性考核注重多主体评价方式,考核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 教师作为课程和项目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较为全面和深入了解[10],因此教师担任考核主要的负责人。学生参与考核的方式主要为自评与互评两种方式。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学会总结不足之处;互评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思考,学会取他人长处,避他人短处,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更加准确的自我定位。最后,在完成考核评估后,教师需要对考核后的信息和反馈意见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课程。
PBL教学中,教师改变以往的中心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11]。教师在多种角色中不断转换。因此,如何平衡好这些角色至关重要,这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本着平等、尊重的心态,了解学生设计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学生的强弱项,因材施教;鼓励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艺术史论课程的主体,并发展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实践精神。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全面多元化的技能。作为在设计院校中开设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师除了要掌握艺术史论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清晰准确地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编排课程,并且需要了解设计实践相关的知识;能够在课程全阶段敏锐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根据学生行为反馈以及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给出可行的建议。做到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形成最佳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PBL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学习,始终明确自己只是一个旁观的监督者。是监督把控学生在讨论设计创意时紧扣主题,避免跑题;是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设计成果产出,避免学生糊弄完成项目。
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估者,在PBL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主要评估者,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进行及时准确的多方面评估。评估行为不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访问,了解其发展现状,以此进行长期的教学评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目前的主要身份,不断进行自身职责和要求的定位,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PBL教学从授课方式上对传统模式进行全面改变,教师的身份变得多元化。但无论何种身份,教师仍需在整个教学中进行跟踪与管控,及时给予反馈。
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追踪:了解学生对于具体专项史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以提升自身设计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并确定具体小目标,引导学生建立完善扎实的艺术史论知识体系和架构。
在课程后期专项课题设计研究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掌握学生设计进度,把控专项设计课题实施进度;明确知晓学生在专项课题设计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设计方向,提出参考建议,促进设计小组获得有效解决方案,并对改进过程进行监控。同时,在发现学生进度停滞时,教师要推动进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何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追踪评价是PBL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的评估应该注重多方位、全过程。从课程中和结束后两个阶段出发,将评估始终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课堂表现、汇报表现和专项设计课题成果以及个人设计作品进行考核并且及时反馈。第一,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对史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其提出口头评价和反馈;第二,在专题设计阶段,教师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观摩,了解每个学生在创意生成、方案产出和实物落地等每个设计环节的表现;第三,对学生个人设计作品进行打分。
同时,PBL教学法作为长期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需要在课程结束后,定期且长期进行课后评价追踪。了解以往课程中学生现如今在专业方向的发展状况,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以此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改革,最终,在整个艺术史论教学中形成连续性的评估模式。
PBL教学法应始终贯穿在设计院校艺术史论教学全过程,形成长期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始终坚持在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科学地、系统地使用PBL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相关实施政策规定制定新的设计项目主题,让学生做到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促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实现设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成长,培养自身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营销和具体设计项目负责能力,成为高素质设计人才。
我们开设或曾开设的艺术史论相关课程,从2014年开始使用PBL教学法,并取得显著成果,培养了大量优秀设计人才。在课程后续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参与上海TCR创意集市、上海市大学生电影节等活动。
上文所提及的六和塔作品在课程结束后参加上海市TCR创意集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大众视野中。通过此次集市,学生进一步了解大众对产品的需求,总结此次设计的缺点和不足,为他们以后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市场经验(见图9)。
图9 学生参加上海市TCR创意集市现场
同时,一些课程优秀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参与了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如葛传闻同学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其作品《当代年轻人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实现禅意生活》 (见图10),获得 “国家级”立项;有些学生成立文创周边的工作室,如1882文创设计工作室(见图11);有些学生成立品牌淘宝店等。
图10 《当代年轻人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中实现禅意生活》
图11 文创周边工作室作品
因此,PBL教学法能够有效的进行人才培养,但需要长期贯穿在课程教学之中。将艺术史论课程打造成为更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
艺术史论课程旨在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后续培养学生设计创作水平打下理论基础。PBL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史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项目设计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设计史论知识;另一方面,专题项目使得不同设计专业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提升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长期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艺术史论教学质量的接续完善和提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模式中,发展各方面能力,成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