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的本质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立德树人是实现家国情怀的最主要的途径。本课以五四爱国运动出发,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在实践中落实爱国精神。时刻把探索家国情怀追求和富有社会责任感放在心间,把家国情怀当作必修的一门终身课程。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基础上,通过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家国情怀;素养
引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近代百年来的抗争,无不彰显出独特的中国民族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在梳理漫漫时间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只有保持爱国精神才能让这个民族始终屹立。五四运动既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也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以坚韧的姿态冲锋,以汪洋磅礴之势唤起民族复兴的激情,可以说以学生作为先锋队、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作为主力、以马列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五四运动,为爱国主义增添了时代新内容。先辈们救亡图存的奋力拼搏,为现今的我们增添了民族自信心,我们通过历史这面镜子越认同他们舍生忘死的风险,越能升华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一、转换教学模式,培养家国情怀
善教者为师。高中教育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家国情怀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会了解历史前沿的研究,如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全球史观看待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如何渗入联合农、工、商等群体的。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浅出,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采取优质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的主动学习性。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用多种转换模式来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1]。
(一)历史对比中突显家国情怀
一战结束,很多人以为几十年民族屈辱的局面得以改变,对巴黎和会抱有相當大的期望,甚至是幻想,希望能够一改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然则中国存在两个政府,即北京的北洋政府和广州政府,正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双方准备南北和谈,而北京政府也是矛盾重重,国会与总统、总统与政府、政府与社会及各军阀等多方面无法调和均,这就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同一种的声音,因此对巴黎和会的局势走向极为不利。然而日本获得了协约国的支持,牺牲中国山东利益,北京政府外交政策由“亲日”转向“亲日联美”,从1840年积累的耻辱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国内爱国学生虽手无寸铁,但国家、民族到了危亡时刻,万不可再低头死读书了,我们是中国人,是爱国的中国人。学生们要通过此等会议,来分析和明鉴得出:人民的意愿与祖国强盛的统一,强大祖国是外交强硬的后盾。
(二)分析历史人物,体会家国情怀
人物促成历史,人能弘道,道亦弘人。胡适的白话文成为宣传民主和科学的载体;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学术宗师的姿态成就了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个的策源地,为五四运动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传承下来的爱国精神,用满腔滚烫的热血感染着每一个青年。当觉醒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萌芽的时候,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就在神州飘扬,五四诗歌能激发学生们的高尚爱国情怀[3]。
二、预设情境,涵养家国情怀
所谓预设情境就是在假设中学习,在原有的情况下,基于教学的实际需求,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下进行启发性的发现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假设一些问题。模拟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对情感表达的一种寄宿。很多学生都知道五四运动,但有很多细节都不是很了解。例如,五四运动是星期几?最早由谁提出来的?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且反帝国性质的由来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通过各种资料去查阅五四运动的由来和起因。最后得到假设的答案:五四运动的起因是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新文化运动为了五四爱国运动做好了铺垫,在其思想和文化上有很好的普及;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4]。
同时也要通过明辨是非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中国外交代表是否签订《巴黎和约》,被认为是民族败类,卖国贼,并火烧赵家楼,要求严惩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等代表,认为是他们在卖国。然而也有顾维钧在大会上义正言辞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控诉了日本夺走中国的山东是欺世大盗的行径。那么要不要把这个责任归罪于中国代表团呢?所以不断让学生们分析当时历史环境和个人表现,树立全面的观点,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6]
三、结合家乡历史,增强爱国情怀
在中国的每一寸领土都有着历史文化,我们生活的家乡也不例外。五四运动爆发后,觉醒的河南高校师生积极投入到五四爱国运动,河南以省会开封为中心在全省掀起长达一年半的运动。运动初期,以河南督军赵倜为首的政界采取暗地行使武力的手段对学界威吓,但仍坚持开展运动。后来赵倜因对企图更换豫督的北京政府不满,乃放任和支持运动,使运动不断高涨。但后来因为抵制日货,商界损失惨重,政界武力镇压学界,学生因无支持而失败。信阳也出现了学生血书以示爱国的事件。当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到河南的过程中,一些进步书刊开始普及,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河南大学出现了一批进步青年,例如赵毅敏、曹靖华等。
赵毅敏,原名刘焜,河南省滑县人。他在回忆五四运动前后中说到河南大学是一所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学校,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大多数青年都是关心国家大事,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奉命前来监督学生游行的军警,有的也深受感动,不再干涉学生的爱国行为。曹靖华在晚年回忆录:“五四运动犹如晴天霹雳,把沉睡中的广大青年学生唤醒,怀着满清爱国热情,走出学校,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洪流里。”这就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春风在河南吹拂。
五四运动在河南开封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9年5月24日 成立省会学生联合会
5月31日 学生罢课
8月中旬 开封一中学生李希舜等20多人被刺死刺伤
1920年4月28日 开封和小举行大规模游行,人数达2700多人
11月22日 全体罢课一天,抵制日货
11月27日 罢课两天
12月6日-21日 省联被关闭,军警闯入学校,学生被打伤,强迫学生离校
12月中旬 河南教职员联合会代表入京,七次请愿无下文
12月21日 封闭各县学生分会
四、在实践中升华家国情怀的素养
如何在结合实际中来培养爱国情怀。首先对于我们来说,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历史往事是一剂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色彩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其实效性倍增。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历史优秀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发生过去的事情,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来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例如安阳文字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等,从文物中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如子路坟、四牌楼、龙碑、中华第一龙等,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从理论到实践是学生内化的过程,研究五四运动,深挖“五四”精神中的开放性、自主性、开创性等内在,在现代中国探索道路上,历代改革者和革命者都继承了五四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知与行合一,就需要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班会、征文、学习身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等。
结束语
五四精神是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救亡图存、积极创新、探索民主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想要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一方面要求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以切身体会为前提,作为榜样,寓教育于实践;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以自身为主导,主动将学习、学校和社会活动融入其中,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郭晓纯.彰显“家国情怀”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J].当代人,2018,000(018):22.
[2]贺艳.浅析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D].2019.
[3]顾绍勇.浅析情景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科普童话,2019,000(047):P.127-127.
[4]陸梅桂.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新课程(下),2019(6).
[5]彭雪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交织[J].考试周刊,2019,000(048):162.
[6]任显坤.浅析高考历史中的家国情怀——以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9).
[7] 张忠.学商政的博弈与地方五四运动——以1919年-2020年的河南为视角[J].史学月刊,2015.8.
[8]欧阳哲生《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从档案文献看北洋政府对五四运动的处置》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1期
[9]靳玉《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现代交际》2020第5期(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辛莹(出生年月日—)1989.11.6;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菏泽;职务/职称:在职教师;学历:硕士;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