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杰
摘 要: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三角函数里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三角函数定义的规律总结又是诱导公式的学习基础,学习中不仅要理解公式的含义,进行简单的代换,而且要对公式灵活变换应用,这不仅是夯实数学基础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手段。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是三角函数一章中重要的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后,由定义推导出两个基本的同角关系式,我们称之为: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即:平方关系sin2a+cos2a=1,商数关系。这两个公式的推导可以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进行。推导过程比较容易理解,但要灵活应用公式学生有较多的困难。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特别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同角的含义也就是公式中的角度a要一致,a的取值为任意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知识定理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凭教师的几句讲解就能完全理解,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学习效果也大相庭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因材施教,从基本的题型开始训练,步步为营,因而题目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过于简单,大部分同学一看就会,毫无挑战性,那就起不到提高能力水平的作用,如果题目太难,大部分同学望而生畏,直接放弃,这样的教学也是失败无疑。根据笔者对学生多年教学的经验,题目选择要参考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鉴于所带学生基础较差,数学思维能力薄弱,动手实践能力不够,公式应用以最基本的题目开始,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会算要保障能算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应用之一:求值.
已知tanα=-,且α是第二象限角,求α的正弦和余弦值.
解由题意得
sin2α+cos2α=1,①
.②
由②,得sinα=-cosα,代入①式得
6cos2α=1,cos2α=.因为α是第二象限角,所以cosα=-,代入③式得sinα=-cosα=-×(-)=.
题目本身不难,但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部分学生在解方程时出现困难,所以这里可以及时复习方程组的解法,比如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等,查缺补漏,数学知识的积累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切不可掉以轻心。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应用之二:化简:
Sin4a+sin2acos2a+cos2a
本题目涉及到的三角函数有2次方和4次方,对于有高次方的问题,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将高次方降次,但要保证不改变原式的值,也可以通过将低次变高次与原来的高次方正负抵消,思路比结果要重要,所以多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成熟的想法。通过笔者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前两项提公因式sin2a可得sin2a(sin2a+cos2a)+cos2a,由于括号中的部分为平方和公式直接为1,则上式化为sin2a+cos2a=1
方法二:将第二项中的cos2a用公式替换为1-sin2a可得sin4a+sin2a(1-sin2a)+cos2a=Sin4a+sin2a-sin4a+cos2a=sin2a+cos2a=1
反思本题,化简过程的变形可以是降低次数也可以是升高次数,不论何种运算目的都是要将复杂的式子简化,所以不必过于拘泥用何种形式,方法越多越利于学生思维拓展与培养。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应用之三:证明.
证法1:
因为
所以
证法2:因为左边
右边
所以 左边=右边.即原等式成立.
证法3:将原式交叉相乘可得:
Cos2a=(1+sina)(1-sina)即:cos2a=1-sin2a式子成立。即原等式成立。
上述三种证法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证法,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些方法无好坏之分,适合学生本人的就是好方法,教师适当引导,指点即可,具体的思路,操作实践需由学生自主决定。给出不同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借鉴吸收,取人之长,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
培养逆向思维,公式中“1”的妙用,学生习惯于公式的顺推,也就是公式的展开,因为不论公式的推导还是讲解都是顺着进行的,但数学中的逆行思维必不可少,有时候的逆向思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求证:
本题的证明看似无从下手,但如果能意识到“1”的特殊性,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1”不仅仅代表生活中的数量关系,1个人,1张桌子,它在三角函数中有特殊的含义:
1=sin2a+cos2a,如果能将上式中的1转换过来,那么这道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所以有时候的化简或证明,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是把复杂的往简单的方向变,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三角函数的学习方法灵活多变,平方关系,商数关系可以经过不同的变换而形成新的表达式,例如移项、、平方等,不同的形式应用到不同类型题目会化繁为简,化難为易,至于用哪种形式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固然重要,但学习的能力,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李邦河.数的概念的发展[J].数学通报,2009,48(8):1-3.
[2]章建跃,陶维林.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J].数学通报,2009,48(6):19-24,48(7):29-31.
[3]章建跃.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