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我们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要坚持文化自信,善于古为今用,不断赓续“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支撑。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土壤;传承和弘扬;发展与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党,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职责,应该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纯正党内政治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水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蕴藏着许多富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思想与理念。一方面,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等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毫无疑问成为我们党政治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家庭和人生,使中国人有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民族自信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这些都为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文化养分和价值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时代发展,并不断赋予以新的时代内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无论是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还是在低谷之时,无论是在颠沛流离之中,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际,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辈们都手不释卷,遍读中华文化典籍,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歌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先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扛在肩上,体现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无论是在陕北的梁家河,还是在清华读书期间,无论是在中央军委办公厅,还是到河北正定,无论是在福建,还是辗转浙江、上海、北京,习近平从年轻时期到现在,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对许多经典著作烂熟于心,许多诗句文章皆能信手拈来,而且恰如其分,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论述道:“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总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
三、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器”,是锤炼党员党性的“大熔炉”。当前,我们党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定型的建设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的作用,更需要从“以文化人”的角度构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一是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我們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政党。我们党又是长期执政的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党政治文化。二是坚持古为今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立身树德、为官做人、清廉治吏,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准则,这些都成为治国理政宝贵的智慧与经验。正如习近平强调的:“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4]三是赓续“红色基因”。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让红色基因融入全体党员血脉,形成强大力量,保证江山永固、事业永存,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白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页。
【2】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1版。
【3】解放军报,2016年7月2日第1版。
【4】人民网,2013年4月21日第1版。
作者简介:李国新,男,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教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湖北省暨武汉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研究方向:军事心理学及军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