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而以此为标志,则寓示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该课程的建构,思想政治新课标具体指出要构建活动型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因此为何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活动型学科课程究竟为何和如何有效构建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引言
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新课标”)正式发布,以此为标志,寓示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思想政治新课标,“凝练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中的学科智慧与学科价值”[[[] 王锦飞.反映时代呼唤 重塑课标权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4):13-15.]],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塑造“活动型课程”这一显著亮点。而关于该课程的建构,思想政治新课标具体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版)[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那么,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基于何背景提出的?究竟其庐山真面目为何?思想政治课教师又如何把握其特点进行深入实践?笔者将从理论剖析與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中出发,与读者一同探讨以上问题。
二、理论架构的完善与现实图景的需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那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首次提出,究竟是基于什么理论架构和现实背景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当前教育现状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造血必要性,使得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显得充分而必要。
具体地说,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是高中思政课建设好,在当前社会中显得更具必要性。我国以往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统领下,出现了偏离考试目的的极端功利化倾向。一方面,由于之前的考试项目中未给予思政课较高的地位,因此,思政课未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放置心中;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的程序化操作,使得思政课教学的大部分功能和价值被简单抽象为应试需求,从而并未让教师和学生对其实质价值予以关注。思政课最根本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并未被充分开发,理论上的熏陶疏导不足,致使实践中违德越矩、高分低能等行为不绝于耳。例如:老人摔倒无人扶、北大学子高智商弑母……诸如此类,不禁让人慨叹社会的道德淡漠。而此类现象的出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然形成了冲突矛盾。
第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一方面,当今社会日益开放和包容,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条式说教,显然已经在历史中将弊处暴露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课程转向“以生活为主体”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顺应教育规律的一大创举;另一方面,活动型学科课程兼具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优势,真正回归思政课的教育旨归,做到“以人为本”。
因此,新版课程标准把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改革思政课的教育形式即将思政课建设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问题,使其真正入脑入心、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真正温润学生的心灵,显得必要而急迫。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内涵解析
“问题倒逼革命”,那么,在我们深刻体悟到思政课要建设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充分必要性后,一起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一)内涵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课程采取包括课堂模拟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的建构方式;“活动设计内容化”,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以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为主。使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有机结合起来。
(二)解读
“时代性、参与性、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 王礼新.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18.]]而解读这一内涵,主要从其内涵蕴涵的两大部分展开:其一,课程内容活动化,即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课程内容。以活动设计的形式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使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生真正回归学习的主体,让其自主选择和调整,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建构知识。其二,活动设计内容化,即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和课程性质的衡量标准。活动只是一个形式和载体,最终旨归是使学生感悟活动中呈现的知识,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
总的来说,即一方面学科课程依赖活动实施的新形式,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承载学科内容的新使命。
(三)误区与解弊
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从字面上看,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但这是未深入其本质的表面认识。实则其并非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也并非单纯“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杂糅。总的来说,它不同于课程论定义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也不同于教学论定义的教学活动,而是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的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塑造,并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突破了课程论的常规,更体现出“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的总方针。具体来说:其一,它是一门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就学科背景而言,它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6] 黄万强.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4):70-74.]]其二,它又是一门活动型课程。“这里的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即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
四、如何有效构建
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塑造,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两大方面。
(一)课程内容活动化
课程内容如何活动化,主要可以依照教学的四个环节来灵活实践:
其一,课程目标强调活动设计。教师应克服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而应该真正领悟活动设计的意义,将其上升为该门课程必须达到的目标。将“活动”和“过程”当做目标来规定,而不只表达“内容”和“结果”。
其二,课程内容的呈现嵌入活动载体。教师可根据课标的“教学提示”,将每堂课的重难点以“议题式”展开,使学生在情境之中亲身实践,凝练经验,从而建构和理解深化学科内容。
其三,课程实施中创新活动形式。因为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桎梏之中,并努力建构起一个发挥最大效用的议题。
其四,课程评价中认同活动价值。如果评价环节对判定素养水平不管用,再“有理”的论证、再“周全”的构想,进入实际操作后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活动型课程实施得好不好,是否起到必要的效果,需要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但显然,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功利性评价体系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并不代表多元化评价就贴合评价实質。当前许多教师普遍采用的学生与教师复合式和个人与集体结合式评价,总体上较单一式评价有较大益处,但也需克服表面的多元化,即教师也应在实践中探索更有益的评价机制。
(二)活动设计内容化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朱志平博士的解读:“活动型学科课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由此可见,学科“内容标准”是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逻辑起点和重点抓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形式代内容,不能因为求新颖而抛弃了教材内容。一方面,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核心,辅以活动设计;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并不仅仅只能定格于教材,其可从教材内容中延伸出去,以生活的相关经验作为授课内容。
确然,无论理论阐释得有多透彻,最终需根据实际教学进行灵活应变。但显然,思政学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真正构建和实施,必然会使思政教学更贴近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核心。前路尚远,且行且备。
【作者简介】
朱涓涓(199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