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媒体涌现而至,冲击了发展模式较为传统广播电视台新闻行业,显然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模式才是应对新媒体时代来临的措施,新闻采写工作是维持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收视率的关键环节,所以广播记者应该如何做好新闻采写工作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通过提出广播电视台新闻采写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通过结合新媒体发展后新闻采写工作的优化和改善两大方面展开研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记者;新闻采写工作
引言
在广播记者新闻的采写工作里,采写即是采訪和写作,但是前期的采访工作是决定了后续写作工作的核心部分的,采访是良好实现新闻采写工作的前提基础,写作则是将采访收集到的内容和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很多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冲击了传统的记者采访工作,而记者采访工作只有灵活地运用新媒体的功能优势去做得更深入、更透彻,这样才能为写作工作提供优质的材料,进而使广播电视新闻精简、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广大群众收听、收看。
一、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记者新闻采写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一)职业能力不达标,约束了很多采访工作想法的实践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将群众的想法和意见收集起来,所以新媒体的负责人可以简便地使用热度较高的问题对事件的相关人员发问,从而完成一份提要、内容、思考均全面并且符合人们内心追求的新闻稿子。但是面对如此状况,很多广播电视台记者依然保持着和从前一样的采访模式,对于每一起社会事件的采访环节时,只是古板地询问一些事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采访时话术、提问方式等的技巧性不足,向事件相关人员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不能问到人们的心理,导致最终的采访结果不够深入,不能发现新闻中的亮点,所采集到的信息也不够齐全、真实,进而使写作工作也如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不能一起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这种缺乏进步和创新的工作模式将使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发展滞后,严重时会被其他新媒体后来居上甚至是被代替。
(二)获取与收集事件信息的速度、难度增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变多了,速度也变得更快了,并且更加省时省力,新媒体获取的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显然易见,纯人力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获取信息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致其速度比较慢,并且对于一些深层次的信息收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另外,相比于定点才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而言,新媒体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和便捷。但是也是由于新媒体的过度泛滥,当具有权威性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没能及时赶到现场通过采访收集相关信息时,这时很多新媒体人为了争取成为传递信息的独家报道,在信息还未够全面、真实、完整的时候便发布到网络上了,并且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导致很多社会新闻被不实报道,造成了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
二、积极融入新媒体时代给广播记者新闻采写工作的改善
(一)新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提升采写工作的速度与质量
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工作相比较,新媒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全面开花,但是广播电视新闻采写工作所需要使用到的人力、物力、工时比较多,所需耗费的金钱也是巨大的。譬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与新媒体人同时均想要弄出清某一起热门社会事件中的隐藏关系,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可能需要到各地跑采访才能够获得相关的线索,但是新媒体却能直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当时人相关的工作单位、资产布局、家庭亲属等方面的内容即可获得大部分的信息,从而推断出大概的关系网,只需用很少的人力去证实即可。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明确看到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取长补短,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帮助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提升其工作质量,更快、更准确地为市民传递社会资讯,不辜负市民的期待。
(二)新媒体技术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写工作更加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新媒体中所运用到的迅速收集意见、视频录像、相关信息搜索等网络技术,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在保持传统新闻采访模式的优势上,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能优势,丰富自身的采访技巧以收集更多精彩内容。例如,在采访现场通过直播的形式,实事在线收集市民的意见,整合处更加贴合民意的采访问题,为后续的写作工作提供更多详细的思路和资料,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采写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台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机,广播记者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的功能与优势去提高新闻采写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采访工作更加深入、直击要点,写作工作更加贴合广大群众的需求,以真正地帮助广播电视台新闻在人们心目中拾回信心,重塑正面的形象,树立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刘帅.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突破与创新研究[J].记者摇篮,2021(06):36-37.
[2]张薇.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报业,2021(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