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也由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新时代“四有青年”。应运而生的,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提高素质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与人身安全,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以高校艺术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处理,浅析在高校艺术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应当承担的角色,对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出展望。以期高校艺术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帮助与解决。
【关键词】高校艺术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艺术生,特指报考艺术类院校或者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此类考生除了要参加普通高考外,还需要参加所报考科目的专业类考试。相应地,各高校艺术类考生的录取条件中,对于文化课要求就会有所降低。通常,艺术类的学生较为感性,有更多对情绪的感知,情感表达更外放。在大学生群体中,艺术类学生表现出的思考方式通常更为单纯,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往往较弱,经常出现暴躁、易怒、想不开的情绪,所以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造成抑郁、焦虑、狂躁等不良的心理状况。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大约有30%-40%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10%左右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并且患者人数比率正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不一,主要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六种不良心理状态[1]。
二、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環境对艺术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地域差异。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录学生。在录取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需要到和自己生长环境差异较大的高校就读,也不乏部分一线城市的学生就读于二三线城市,部分南方城市的学生就读于西北高校。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甚至气候环境,都让部分艺术生难以适应,造成对学校及学校所在地区的厌恶。由于艺术生自我调控能力往往偏弱[2],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心理预期差异。艺考是存在机遇性的,考试得分与考试状态等息息相关,所以考试成绩浮动是存在的。且每个艺术类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对学生的招生方向也不一样。部分艺术生存在着在名校有较好的艺考初试或复试成绩,却因为招生目标、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排名等因素,最终无法就读自己喜欢的院校的情况。后续此类考生就读于其他高校时,就会存在心理上的落差,他们会认为自己本是名校的“好苗子”,却因为变故“沦落至此”。此类学生通常会表现较为傲慢,认为自己曾经获得过名校的“通行证”,自我能力认知存在问题,进而不接受专业课老师的指点,认为老师的水平无法与其“匹配”。后续会表现在心情郁结,陷入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中无法排遣,课业一落千丈。经常会出现狂躁、燥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对大学认知的差异。高考生在高考前被灌输的思想都是“上了大学一切就轻松了”。而绝大多数艺考生在艺考前都经历了高强度集训,专业课考试结束后又进行文化课突击。所以往往艺考生在高三这一年中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经历过高考,终于迈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会出现松懈的情况。由于艺术类专业对练习的要求较高,繁重的学习状态和想象的大学生活有所出入,造成学生的学习认知出现混乱。这类情况通常出现在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身上,他们初期会表现出迷茫、混乱、不知所措等情况,如果不善加引导,后续加上学业压力,无法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会转变为抑郁等心理问题。
第四,对学业认知差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学业只要不挂科就好,沉迷娱乐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偷工减料,缺乏实践练习;一部分学生将更多的精力与心思投入学生工作中,导致在繁重的课业中无法找到平衡点;还有部分学生的因为由于课业难度较大,更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课业无法达到理想状态等。这些学生往往都面临着来自课业的压力,因为对学业要求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他们往往面临重修挂科、留级、退学等风险,来自课业的压力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第五,对未来预期的差异。随着近年来艺考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与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艺考作为孩子的出路之一。当孩子在文化课上造诣不高时,部分家长会改变思路,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以期孩子可以将艺考作为跳板,考入理想的大学。数据显示,单就2020年一年的艺考报名人数就为117万,比2019年增长13万人。这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大。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部分艺术生也期望自己通过某种方式,在自己的领域“一战成名”。但毕业找工作时,现实的落差感会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毕竟艺术领域职位相对较少,且部分岗位与学生心理预期差异较大,在工作难找的压力下,学生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情况,进而演变成对未来生活的恐惧,造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二)内部因素
第一,原生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证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部分艺考生因为长期需要进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父母会对其严格要求;部分艺考生,家庭富足,父母较为溺爱;也有一些学生甚至会遭遇家庭暴力等恶性事件。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但是不论是哪种情况,对学生性格的养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学生未来的为人处世过程中都会有所表现。恶劣的原生家庭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些影响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最终会引发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导致学生自残、自杀等后果。
第二,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大学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舍友的相处、恋人之间的相处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的招生范围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成长历程的不同也造成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同时,艺术是表达自我主观意识的学科,所以艺术生通常会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会崇尚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部分艺术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合作意识,所有的相处都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存在不和、争执、孤立等情况,例如在舍友、同学需要合作完成任务时,过于独立的性格可能会为任务增加难度,从而迸发矛盾,导致校园冷暴力事件的发生。无法融入校园集体生活是一部分艺术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部分艺术生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艺术生的情感更为丰富更容易情绪化,通常表现在恋爱时敏感,分手后容易陷入痛苦且产生自我怀疑的心态。这些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确实改变着艺术生的生活状态,长时间的悲伤、独处、自闭,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暴躁、抑郁等情绪。
第三,自律能力差的影响。艺术是通过自我感知表现和物化审美的过程,所以每个艺术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艺术生对艺术的理解也影响到了其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3],热爱艺术的人往往会追求自由的身躯与灵魂。艺术思维培养了艺术生足够的想象力,也导致他们缺乏自律意识[3],这就成为集体生活、高校纪律、学业提升的绊脚石。缺乏自律意识,导致艺术生会无视上课纪律,学习态度散漫,甚至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等,这些都会造成艺术生学习成绩不佳,综合素质不佳等后果。最终会表现在学业压力中,大学“自学式”教育理念和自律能力差是冲突的,学业压力也会进一步演化为毕业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压力最后都会导致艺术生心理问题。
第四,价值观偏差的影响。当今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艺术生有情感丰富、共情能力强、性格更为单纯的特性,他们往往很难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在网络事件中容易被操控,且容易被不良因子影响,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成为网络上的键盘侠,或者轻信谣言,产生很多负面、消极的思想观念,同时可能会被不法之徒利用,参与违法事件。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为他们的生活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导致艺术生出现不安、恐惧、焦虑等情绪,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
三、高校辅导员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校后接触机会最多、沟通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相对于其他教师,辅导员的工作更面向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方面。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显示,辅导员有最多的时间与机会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其更容易察觉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因此辅导员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更贴近学生生活
跟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詢老师相比,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其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根据近年来教育部对辅导员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辅导员技能培训和辅导员案例分析的学习,大部分辅导员能够在学生心理问题初期进行基础疏导。虽然心理学理论知识不如心理咨询老师专业,但是其优势在于更容易掌握学生动态,可以结合心理疾病者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对其心理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因为专职辅导员的概念为近几年才提出,所以招聘的辅导员大多与学生年龄相仿,所以学生通常更容易对辅导员表现出较多的信任与依赖。这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二)辅导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表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辅导员需要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为学生解开心中疑虑,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大多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起因只是一件小事得不到化解,无处倾诉且无人指引。辅导员需要用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进一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引导,传递正能量,进而巩固心理疏导结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辅导员是家校联系的纽带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辅导员作为家校之间的纽带,可以通过加强家校联系,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外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等。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努力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龙云瑞,程刚.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01-103.
[2]刘倩千.艺术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J].速读百家苑,2019,4:280.
[3]张崇.高校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展望[J].青春岁月,2019,32:182-183.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高校艺术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JK0121。
作者简介:蔺怡轩,出生年月:1996.08.2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渭南,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