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00%MAS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最大有氧速度和运动成绩;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篮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提高明显,100%MAS高强度间歇训练比70%MAS持续训练在有效改善篮球运动员有氧体育耐力方面更具显著性效果。并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最大摄氧量;有氧能力;高强度间歇训练
1.选题依据
1.1选题背景
随着各种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和赛事举办数量的增多,我国体育运动员参加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了。秉承着彼此交流,共同探索和进步的精神态度,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获取和进步。运动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耐力品格素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运动员们普遍所欠缺的一种能力品格,而且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衡量一个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直接影响运动员在一次竞争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维护特定的运动强度,或者其他行为品质的重要影响。对于一些具有竞速性的項目(例如竞行、跑步、游泳、速度滑冰、皮划艇等)而言,耐力品格素质方面的培养对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与能力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通俗来讲,耐力品格素质是一个运动员进行较长时间训练或者比赛的前提与依据,一旦运动员的品格耐力素质不过关,就会直接导致其相关的训练或者比赛受到影响。所以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拥有良好的耐力品格素质,才能将自己的潜力与实力发挥到最佳的水平,同时这种品质的拥有还可以确保运动员们用充沛的精神去参与到一场竞技性的活动。
1.2研究现状
1.2.1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机制研究现状
KEMI O J,HARAM P M,WISLOFF U等人研究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机制,认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通过提高兴奋-收缩耦联这一生理过程中的钙离子转运速率和心肌细胞收缩速率来改善肌肉的收缩力量,尽管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1]。胡静芸等人对HIIT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对HIIT促进BDNF分泌、改善氧化应激和增强线粒体功能、增加脑乳酸水平和利用率等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阐述[2]。还有学者认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能够激活PI3K-AKT-mTOR信号传递的路径,从而使受训人体的心脏组织增厚,引起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善,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3]。
1.2.2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效果研究现状
Tabata 等人的研究显示:对青年人进行两个月左右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既能够提高受训个体的有氧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其无氧运动的能力。Cavar等研究人员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并得到了相似的实验结论。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可以改善受训者的心脏结构和心血管功能,对肥胖人员的体成分改善效果也较为显著[5-6]。
1.2.3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应用领域研究现状
华中师大体院教师苏校莹撰写并发表了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应用领域广泛,竞技体育方面除了对个人项目有着积极影响之外,对团队项目也有着积极影响;群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在中青年和中老年健身群体;临床治疗方面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可以应用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肥胖超重人群减脂、治疗等[7]。
1.3目的与意义。
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的测试科目是宿州大学男子篮球队的20名成员。同时,将20名成员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高强度间歇训练法主要用于确定应用高校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寻找提高运动员和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最佳训练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宿州学院图书馆,查阅有关《运动生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相关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以“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有氧能力”“有氧耐力”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研究学习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对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实验法
以宿州学院20名集训篮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年龄范围18-22岁。在宿州学院田径场进行为期6周的以高强度间歇性的训练方式为内容的训练。实验采用芬兰产polar心率监控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心率监控,以最大有氧速度指标为实验的主要内容,监控训练中、后指标变化与运动成绩。20名篮球运动员总负荷量在实验期间要相同,要求实验过程的统一、实验前后的场地设施的一致,尽量减少应因实验场地设施的不同而造成误差。
2.2.3数理统计法
实验过程中对宿州学院男子篮球队的各项实验数据,采用EXCEL2003,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对于同一组内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于组与组之间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P>0.05,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实验的设计流程
3.1预实验设计
3.1.1预实验的目的
为验证从而确保训练方法和测试方案的有效性,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预实验阶段。
3.1.2预实验对象
预实验的设计是在宿州学院篮球队随机选取10名运动员,然后将其分成每组5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素质为均等条件,进行每周2次每次1小时的训练实验。
由表1,预实验前,对于两组运动员的体重、训练年限、最大摄氧量、6分钟跑进行测量与测试。记录数据。运用 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实验要求。
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照组采用低速长距离有氧训练。经过为期三周的训练实验后,两组篮球运动员训练前后的6分钟跑的成绩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成绩提高要优于对照组,这也证实了运动员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基础的前提下,能提高运动表现。
3.1.3预实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9年10月中旬-2019年11上旬,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实验。
地点:选自宿州学院东校区田径场
3.2正式实验的设计
3.2.1实验对象的选取
选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男子篮球运动员(18~22岁),他们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在进行实验前均与学生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受试人员为了保证其身体的健康,且无各类急慢性疾病,近期不再有服用药物历史。实验的设计是在宿州学院篮球队随机选取10名运动员,然后将其分成每组5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素质为均等条件,进行每周2次每次1小时的训练实验。
3.2.2实验时间和地点
实验时间:2019年11月下旬至2021年12月上旬。
训练地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田径场。
3.2.3实验中所需指标的选取
3.2.3.1最大摄氧量
选取12分钟跑作为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指标。
Cooper实验
通过计算完整的12分钟跑步的训练距离来计算最大摄氧量。
VO2max[ml/(kg·min)]=d12-505/45
d12为12分钟跑的运动距离(米)
如受试者12分钟跑的距离是2980米,则
VO2max=2980-505/45=55ml/(kg·min)[8]
3.2.3.2最大有氧速度(MAS)
最大有氧速度(Maximal Aerobic Speed)是可以简单的认为达到最大摄氧量时的最低速度,也可说说是刚达到最大摄氧量是的速度(V02max),是被测试的人员达到最大摄氧量时的最低速度[10]。
通过公式:V=S/t 算出 MAS 值对各运动员的跑动距离进行分析(见表3)。
在预实验中以及正式实验中测得运动员跑动距离数据,运用V=S/t可以推算出对照组跑动距离为1440.20±93.6,实验组跑动距离为1504.8±122.4。实验组高强度间歇训练采用100%最大有氧速度训练,用 polar心率监控系统得出实验组心率组间HRmax为185.43±3.62;心率组间HRmin为166.07±4.80。
3.2.4实验的流程与方法
3.2.4.1训练方法的设计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知:100%最大有氧速度训练能够引起机体生理的刺激,使其快速消除乳酸等代谢产物提高肌肉中有氧代谢能力[]。因此本研究采用高强度有氧训练法100%有氧训练。在训练前对队员进行最大有氧速度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在实验后在测一次。
3.2.4.2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的安排
在之前研究基础上,针对宿州学院男子运动员提出具体的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实验组以100%MAS的强度进行最大有氧速度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其中运动时间与间歇时间的比例为1:1既100%MAS强度跑30秒,间歇实践30秒。对照组采用70%MAS持续跑步40分钟,实验组与对照组跑动距离一致,总共进行为期六周安排。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分析
4.1.1高强度间歇训练概念
高强度间歇训练,以大于或等于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的练习,且每两次练习之间练习者你能得到完全恢复的静息或低强度练习的训练方法[4]。
4.1.2有氧能力的概念界定
有氧能力是指身体通过有氧代谢快速消除乳酸等代谢产物,提高肌肉中糖原储备,而持续做功的能力。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活动的基础,韧性是各种身体功能的集中表达。根据能量供应方式的不同,训练能力可分为有氧训练能力和非有氧训练能力。、有氧能力。由于高的需氧代谢能快速去除厌氧过程中积累的乳酸并有效地增加肌肉中糖原的储备,因此人体的需氧能量供应能力是将厌氧能量转化为能量的基础,有氧能力应基于高有氧能力[10,11]。
4.1.3最大摄氧量的理论分析与最大有氧速度指标的理论分析
最大摄氧量(VO2MAX)它是指当心肺功能和肌肉使用氧气的能力长期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可吸收的氧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大量肌肉群的剧烈运动,也称为峰值摄氧量。它反映了人体吸入氧气,携带氧气和使用氧气的能力。它是评估人体有氧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8]。
最大有氧速度(MAS)该指标是培训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基准指标。培训人员经常使用它来提高耐力训练的有效性。[9]。
4.2高強度间歇训练实验前后最大有氧速度与运动成绩的分析
实验组通过100%MAS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照组采用70%MAS的一般训练对实验前后最大有氧速度和六分钟跑的测试得出数据如下。
从表3中我们可以知道,对照组实验前的最大有氧速度为4±0.26,实验后的最大有氧速度为4.03±0.31。实验前六分钟跑数值为1440±93.6,实验后六分钟跑数值为1450±112。可见对照组最大有氧速度和六分钟跑前后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最大有氧速度位4.18±0.34,实验后的最大有氧速度为4.71±0.25*,实验前六分钟跑数值为1504±123,实验后六分钟跑数值为1659±126*。可见实验组的最大有氧速度和六分钟跑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说明100%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助于最大有氧速度和六分钟跑的提高。
4.3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最大摄氧量的分析
对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Cooper实验测试结果统计如下。
表5显示,实验前对照组的最大摄氧量为52.78±5.53,实验后为53.03±5.62。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后,对照组的最大摄氧量有所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最大摄氧量为实验前的52.87±5.64,实验后为54.98±5.99。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最大摄氧量有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可达到较高的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增加宿州学院男篮的最大耗氧量,证明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可以提高男队的有氧运动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对有氧能力进行界定,有氧能力是指身體通过有氧代谢快速消除乳酸等代谢产物,提高肌肉中糖原储备,而持续做功的能力。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吸入,运输和使用氧气的能力。它是评估人体有氧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大有氧速度时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指标。
5.1.2实验证明,100%MAS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最大有氧速度和运动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5.1.3实验前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宿州学院篮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提高明显,100%MAS高强度间歇训练比70%MAS持续训练在有效改善篮球运动员有氧体育耐力方面更具显著性效果。
5.2建议
5.2.1应用型本科高校篮球对训练中,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应用于高校素质训练,教练员在应用时应该丰富训练手段从而让运动员保持训练新鲜感课以保持积极训练。
5.2.2应用型本科高校篮球队训练中,遵循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严格按照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训练量与强度,避免过度训练。
参考文献:
[1]胡静芸,等.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认知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学报,2021,73(1):126–136.
[2]高欢.13-15岁青少年高强度间歇运动心率变化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赵亭,郭黎.冲刺间歇训练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7):1–8.
[4]黎涌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J].体育科学,35(8):59-75.
[5]施德海,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标准舞比赛有氧恢复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6]张学领.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6,23(4):122-126.
[7]苏小莹.国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应用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10):896-898.
[8]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015.2.重印):314,316.
[9]吴放.我国U13-U17岁男子足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的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67.
[10]王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提高13-17岁男子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实验研究[D]..2018.
[11]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006重印):895.
[12]陈小平.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8.4.
[13]胡静芸,等.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认知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学报,2021,73(1):126–136.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379051)。
作者简介:张鹏(1999-4)男,河北沧州,宿州学院学生,本科生,宿州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篮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