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芝 黄斌
【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发展重点之一,通过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优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增长。人工智能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性思维作为高职生综合素养之一,将人工智能与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建立联系是时代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实中教师和学生都遇到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相关问题,本文从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对高职教育内容、高职教学方式方法、高职教育评价四个方面的挑战进行分析分析,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智能教学常态化;构建智能化平台,推进教育教学技术发展;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个性化教学;理顺联合化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化四各路径对高职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优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一、人工智能对高职教育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也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从实际的高职教育现状来看,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也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挑战
首先,从应用性人才到高素质人才的转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教育领域要顺应发展潮流,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接时个人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为教育目的。其次,注重科学管理的培养方式。现在的管理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代的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管理方式和培养方式相对落后,人才培养质量上不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和目标都厄需改变,讲求科学化已是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后,提倡融合人才的培养方向。高职教育过去的传统培养方向明显水土不服,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才需求,人才融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适应社会的重视,我们在探究和反思人工智能与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认识它们的特征,让其能有效融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2.对高职教育内容的挑战
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加速发展,高职学校提供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社会实践出现了脱节。人工智能可以将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教学。其次,教学内容更新慢。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明显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仅仅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落后和迟缓的更新速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人工智能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便捷性以及全面性。再次,教学活动范围有限。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的教育以及課本知识是有限的,资源不均衡存在局限性,而人工智能系统能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在教育活动的中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后,教学重心转移。教学重点由原来的课本知识教授,转为创造性思维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启发,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点。
3.对高职教学方式方法的挑战
首先,与人工智能的多元融合式教学相比,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化,方式模式固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的大小,造成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受限。其次,教学技术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人工智能下,需要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设定,对于学生具有反馈功能、记忆功能等,这是对传统高职课堂的一个技术上的冲击。再次,个性化教学欠缺,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制定多个教学方案,针对每一个方案也可以有不同的评析结果,选择一个适合学生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高职教育需要做出改变。最后,教师主导地位,在传统课堂上,高职教育忽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忽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智能化的教学推行人机交互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逐渐提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学习,带着疑问进行复习,注重过程互动和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1]。
4.对高职教育评价的挑战
首先,考核标准增加,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搜集和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不再把考试成绩当成唯一的考核学生的标准,通过非理性思维进行教育评价,相比传统的考试教学评价,更加受到学生们的肯定。其次,评价方式优化,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突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优势,将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教学分离开来,传统的课堂就无法做到这一点,虽然高职教育一直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学校没有实际的教学参考值,很难实现。再次,注重差异性评价,与传统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相比,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的是差异性评价,每个人的评级标准不再是固化的,是一种多样性的教育评价,多角度的评价刺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打击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最后,评价主体扩充,以往的高职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教师,通过试卷的成绩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但是人工智能教学就不会这样单一性评价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融合,对于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2]。
二、优化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人工智能时代下解决高职学生思维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高职学校的改变、教师的改变、高职学生的改变三个方面提高和完善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求,打造新的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能进行有效互动的还有教师和学生,作用也是最为显现的,通过教育活动是解决高职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3],教师改变的内容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思路的完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的质量的提高、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等等。
1.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智能教学常态化
教学转变本质上必须先革新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进行比较思考,融合两种观念,创建符合时代趋势和高职教育的观念,推进智能教学常态化,促进高职学生思维发展的积极成长。首先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外结合的观念,信息化的发展让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多样化,高职教师做好调配角色的作用,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通过网络优势促进智能教学常态化,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状态整体结合,减少他们的压迫感,通过智能教学调节学习环境的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改变以往传统实践模式和教育形式,促成行动与反思的良好对接,触发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职业道德的指引下去探索、创造,积极去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2.构建智能化平台,推进教育教学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数字化课堂建设的机会,高职学校可以依据这些数字技术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课堂建设和管理,促進了高职教育的建设进程。首先,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职业教育资源库教学为教师直播线上教学提供多种类型的资源,例如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可视化教学资源以及案例、音频等资源,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性,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视野。其次,加强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要求教育要与时俱进,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只有掌握运用这些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价值的的最大化发展[4]。
3.注重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个性化教学
人工智能加快了碎片化学习的发展,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建立认知图式关系,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因而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授业和解惑,应该加强系统性知识的形成,将教学内容完整化结构化,将散落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数据,针对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教师可以在线上开展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盲区,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网络讨论了解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同时对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也可以积极分析,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促使教学内容完整化。其次尊重教育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尊重学生主体就促进个性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一元化教育,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势,将离散的经验进行整合,科学的评估学生的个体特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对教学计划、内容要重新进行调整,可以间接的促进对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
4.理顺联合化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化
高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争取企业认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域情、校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模式[6]。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工作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首先,打造高水平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共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指导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最终为企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作出贡献[7]。其次,高职学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根据生产流程、职业岗位要求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设一批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产教融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最后,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型,从知识型转变为创造性。高职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利用企业的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教育学生,并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来考核学生,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实践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慧.运用多媒体美术教育手段培养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J].信息与电脑,2016.
[2]隆勇.加深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S2):10-10.
[3]李丽君.论项目学习模式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150-152.
[4]庞海波.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J].心理科学(2):250-251.
[5]高雷阜.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2-55.
[6]李开华.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7(20):441.
[7]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