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引导的科研育人实践研究

2021-09-10 05:43龚绍波
科技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龚绍波

摘要:高校育人工作要求高校建立完备的育人体系,而其中科研育人是极为关键的重要一环。高校科研育人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坚定不移的科研信念、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本文基于国内高校科研育人现状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价值引导的科研育人体系建设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价值引导;科研育人;实践研究

科研育人特指借助科学研究和科技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并正确引导价值取向。系统性设计科研环节、编排科研课题,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品味,潜移默化指引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要求培养输出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储备建设,要求持续不断地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出来源,科研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全面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正确引导学生价值取向,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创新创造能力,对支撑国家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校科研育人的积极意义

第一、课程教学工作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核心,但科研的适当引入,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有效措施,科研与课程教学是协同推动的关系,高质量的教学有赖于恰当科研环节的引入。科研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科研时间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在高校教学体系下,注重课程教學和科研实践相统一,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第二、科研育人对课程教学育人具有促进效应,是提升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要侧重于提升授课教师科研学术水平和科研教学结合能力[1]。要求教师持续提升科研学术能力,根据时代要求和科学进展情况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帮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应用成果,拓宽学生科学视野,达成科研育人辅助课程教学的目的。

第三、科研育人是当下教学模式优化的新目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先进学科的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科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科研实践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四、当前社会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层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心理抗压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及文化道德涵养等。增加科研实践环节,大学生在科研进程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攻克难题时心理素质和办事效率得以提升,而科学研究又具有团队协作的鲜明特点,此类训练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因此,增补科研实践环节,推进科研育人进程,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现行高校科研育人体系中的不足之处

(一)科研育人意识匮乏

首先对高校自身角色定位认知不足。新时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输出的职能,还担负着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文传承的责任,相应高校教师的责任也有所改变。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并未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角色职能的转化,传统地将育人工作等同于学校管理部门或思政教育教师的责任,并未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育人职能,相应地缺乏育人教学活动设计。其次是育人目标不准确。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所在,是教学育人的根本要求,只有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活动开展准则,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但部分高校教师和教学方案制定者仍局限在“以学科知识教学为宗旨”和“以课程成绩为评判标准”的传统教育框架中,忽视教学中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便开展了相关科研实践教学,也不注重工程伦理道德的培育。最后是科学研究意义不明确。现行教育体系缺乏科研育人活动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育从业者对科研育人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科研育人是符合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增进、适应学生多方位发展、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思想的重要教学活动,更是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储备情况的关键一环。

(二)科研育人形式单一

首先是育人模式和育人方法单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制定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建设要求的教学体系。但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与教育资源有限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多数高校仍基于传统人才培养进和集体理论授课开展学科建设,集中的、短期的科研集训并不能取得良好成效。新时代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兴起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局限性强的课堂授课和教材学习难以跟上时代所要求的学习节奏,固守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大学生创造性和对前沿科学的认知,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教育场域受限严重。所谓教育场域是指在育人活动中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以知识创造、传授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人的发展、素质提升、科学进步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科研育人是整个教育场域中相对复杂的实践性环节,其发展主要受限于场域发展落后、场域更迭迟缓、场域共振微弱三个问题。究其原因,高效科学研究活动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但以育人育德为开展准则的场域仍未开发透彻,特别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真实场域”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场域”仍需进一步分析扩展。

(三)科研育人管理薄弱

首先是科研实践竞争和考核制度不健全。随着国家强调以科学创新、科技创造引领发展的概念,为高校科研活动带来了更加充沛的经费支持,项目竞争形势也愈演愈烈。部分高校为达成学校排名、科技成果指标等目标,以行政思维量化科研指标和评价基准,逐渐形成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的科研氛围[2]。其次是科研资源配置不均。不同排名的高校拥有不同水平的科研团队,在执行项目招标任务时难以平衡,所获资源也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负向循环,影响了教育公平性。最后是奖惩制度和合作渠道薄弱。合理的奖惩制度是激励科研工作者加强科研实践、提高学术水平的动力,还能够抵制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的不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科研育人环境。另外,高校系统间存在有效合作沟通渠道,学科内仅通过有限的学会会议或相关产业展会实现交流,学科之间合作交流机会更少。

(四)科研育人环境不浓

外部环境是影响个人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学习生活环境是高素质人才输出的基础,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合适的科研环境来配合。首先是缺少科研舆论环境的营造。当前具有自我特色科研环境的高校甚少,国内高校职能角色区分明显,主要包括教学型,科研型和綜合性大学,工作侧重点和科研氛围也有所区别。高校应当抓住科研重点,发挥教学主管和宣传部门的作用,加大科研宣传投入力度,对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先进事迹及重大成果等内容进行普及,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前沿的热情,引导学生投身科研。其次是高校除常规科研实践环节外很少有综合性科学竞赛或科技展览。事实上,丰富的科技创新竞赛、优秀论文评比等科研学术活动是营造科研氛围的重要措施,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学术兴趣。

三、基于价值引导的科研育人实践优化策略

当前,推进科研育人规划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型的重要任务,基于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当前高校科研育人的短板提出一下几点优化建议。

(一)明确政治站位,培养使命意识

强化高校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首先,高校内各级教育和管理组织应当扩宽政治视野,明确科研育人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需求的,是增进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其次,学校应当构建服务于科研育人工作的管理体系,即集把握方向、总览全局、校企对接、宣传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长效机制。在管理实践进程中,要求各级组织明确自身责任,形成科研机关、人事教学组织、文化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团结协作的运行氛围,各级组织做好本职工作,齐心推进科研育人进程。同时,需要成立科研育人领导班子,全方位地对科研育人工作执行统筹规划和齐抓共管,对实践进程中的问题反馈情况做出及时响应,不断优化科研育人推行方案。

(二)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导向功能

科学严谨的科研育人制度是保障该项工作落到实处且有章可依执行的先决条件,能够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还能规范相关部门科研育人实践环节。首先,相应规章制度拟定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各高校间学术水平和育人模式存在差异,因此科研育人章程制定需要侧重考虑各校育人模式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同时需要保证科研育人内容具象化、标准化。其次,科研育人章程制定要具有全面性和可行性,广泛覆盖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将管理细致到不同层面,还要以奖惩结合的形式调动各级组织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以制度形式规定科研育人投入情况,设置与之相匹配的科研育人经费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接科研育人专项资金管理、发放工作,完善科研育人服务体系。

(三)重视师资建设,提升育人意识

教师是实践科研育人的最基本单元,提升教师科研育人意识和教学能力是科研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因此,需要系统强化对教学一线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准则,帮助教师树立科研育人意识。同时,应为教师提供多方位的教育指导机会,就科研育人层面,促进教师养成科技报国、科学强国的理想信念,激励教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教师立德树人的教学准则[3]。严格把握科学道德风尚和学术诚信意识,在各高校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提升科研育人工作成色。如何提升教师的科研育人水平也是决定该工作成效的重要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学科学术会议、交流研讨会、特邀专家讲座等形式完成教师科研育人水平培训工作,开拓教师学科视野,为教师创新育人手段、扩展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引导教师注重对科研育人工作的分析总结,以经验报告或建议手册的形式完成工作自检。

(四)优化育人环境,营造科研环境

优化学术环境,营造科研氛围,是落实科研育人的重要保障。浓郁的科研育人氛围对工作开展有着正向引导作用,环境和文化熏陶是一项工作开展持久有效的动力,对学生心理建设和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宣扬国家对科研育人的支持鼓励政策,注重宣扬国内科研育人典范,逐步营造科研育人的氛围。其次,要开展科研育人竞赛评比工作,树立校内科研育人典型,发挥科研模范的带头作用。规范科研育人考评体系,将科研育人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薪资待遇和资金支持挂钩,对考评不合格的现象严格执行惩罚措施,营造立师德、讲能力的科研育人环境。再次,需要开展科研育人相关专题活动,基于讲座、文化作品征集、学术成果评比等形式,合理运用校园官网、微信、自媒体等平台,进一步强化科研学术活动建设。另外,在育人进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加强科研学术团队建设,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渠道,提升科研学术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以教师风尚带动学生树立进取拼搏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呈现和谐的育人氛围。最后,注重科研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秀文化。科研育人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可以实现科研育人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发掘校园文化中鼓励科研、刺激创新的元素,形成以学校文化为底色,以科研育人为目标的特色教育体系。

四、结语

科研育人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储备要求的重要教育模式。国家建设和人才个性化发展均对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地高校需要明确当前教育模式的短板,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改革准则,针对性的推进科研育人工作。以新的政治站位明确科研育人的重要性,逐步建设健全高效科研育人制度,培养和规范教师科研育人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调动高校各级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营造出良好科研育人大环境,为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输出科研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广炜,赵亚楠.关于“科研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1),69-71.

[2]钟军,王雁,朱怀谦.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122-124.

[3]张杰,毛文娟.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上水平[J].中国轻工教育,2019,(06),46-49+58.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六位一体”式科研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9JP030)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