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大
体育文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纲领性指导,其价值显而易见。一是凝心,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者明确时代使命,专心、专注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 体育文化育人事业;二是聚力,既有助于高校体育辨明学科方位,种好体育文化育人的“责任田”,又有助于高校体育摒弃“自留地”意识,主动融入“三全育人”,处理好体育文化育人与其他学科育人的关系,形成同向育人、共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导向,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高校体育育人明确了 “社会主义本色”的育人方向,培养出具有学科素养的有用人才。
1 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是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它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方向,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原则,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育人价值;铸魂育人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当属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为践行“铸魂育人”的核心理念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正确方向和根本遵循。人是文化的存在,铸魂育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
2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维度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来看,似可化约为“濡化”与“内化”两大范式。一般来说,前者强调外塑,后者突出内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截然分离而各成系统。相反,两者是有机统一的综合体,濡化必须以内化为根据,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之上,而内化也需要濡化的支撑,通过濡化促成内化。显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的载体,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与作为客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双重决定结构”。
2.1 高校体育文化“濡化”解析
濡化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潜在的、漫长的文化化人过程。从原始形态的言传身教,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的机构与各种功能的系统,它撷取了人类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贯穿于文化化人过程的一切方面,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构成了文化之网,使人在文化化人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被濡化,从而使人获得适应性。这是书本与课堂不能给予的,尽管他们系统和精简,但缺乏全息性和整体性。而文化濡化,在自身的演化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向社会扩展,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得文化化人的资源和素材,渗透在教育创设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刺激,获得适应的一种文化教养、文化传承和文化自觉的过程。
2.2 高校体育文化“内化”机制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尤其是对人的道德品行及其它心理品质的形成,绝不可能被教师像倒牛奶一样倒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自主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此外,内化过程的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在环境中的展开,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对“文化育人”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内化过程是依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情感偏好和文化倾向等因素认识和觉解体育文化意蕴,不断反思、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自觉内化为人格、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3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时空之维
3.1 体育文化育人的时间方位
高校体育文化全过程育人是 “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处于学校体育教育最后一站,是继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后的高等体育教育阶段,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育转变的关键阶段。从这个角度讲,高校的育人工作效果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德性”表现。为确保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育人的质量和成色,要求高校体育把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体育育人的特点、使命和任务。大学体育文化育人特点鲜明:一是内容上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大学体育文化涵盖“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意志品格”“终生体育意识”等所有育人内容。二是对象的理解能力更强。经过高中抽象思维的萌芽,大学生思维发展更加成熟,具有更强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能够接受更抽象、更系统的知识。三是手段和途径更加丰富。中小学体育文化由于体育设施限制以及学习任务重等缘故,“重学习轻体育”现象突出,体育活动较少,导致体育育人手段单一。大学生升学压力没有中学那么大,中学阶段被“压抑”的运动需求此时得以释放。各项体育活动深得学生青睐,增加了体育文化育人的机会,也使得体育文化育人的手段和途径更加多样化。
3.2 体育文化育人的空间方位
如果说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定位高校体育育人工作,那么全方位育人就是从空间维度定位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从体育学科外在层次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同属于学校教育学科群。体育文化育人与其他学科育人相比,具有体育学科独特性,即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为目的的教育学科。体育育人过程通常伴随对抗、胜负、协作、规则、情感。它是一种“动态育人”模式,比其他学科“静态育人”模式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把“育人”视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4 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根本变革
4.1 完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的增加了体育文化育人的阻力。健全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文化传承效率,也是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消除体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高校首先应该将体育文化输出放在和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以总体部署、逐一细化的模式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制,力求构建上下联动、责权清晰的教学体系,使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能各司其职,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首先,高校应该将体育文化和德育思想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各部门应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共同为体育文化育人开路,从教材编制、活动策划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促进体育文化育人机制的落成。其次,除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策略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与体育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领会体育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体育品格。
4.2 明辨“立德”“铸魂”与“育人”关系
在处理“立德”、“铸魂”与“育人”关系问题上,首先,“立德”、“铸魂”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立教师之德,铸教师之魂;二是立学生之德,铸学生之魂。其中,立“教师之德”、“铸教师之魂”是前提,因为教师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之师德最为重要,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必立师德、铸师魂在先;而立“学生之德”、“铸学生之魂”是本质。学生之魂包括:爱国之魂、民族之魂;学生之德包括:积极进取、公平公正、正确胜负、团结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体育学科“育德铸魂”的特殊价值。其次,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发展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育体”价值的本体,促进大学生体育道德发展体现了高校体育文化“育德”价值的本质。因此,要做好高校的“育德铸魂”工作,必须深入体育学科,挖掘体育学科教学中“育德铸魂”实效内容,实现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价值取向。
4.3 树立体育文化育人理念
高校是体育人才培养重要的平台,要将体育文化育人理念贯穿。不管是体育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仍然是环境塑造的主体部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要以体育文化为根本,与人可塑性特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高校学生成长发育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在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时候实施顶层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从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据,全面、系统的去调查分析体育文化不同要素以及条件,进而使体育文化构建目标更加的科学合理,在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的力度之下,由上至下使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4.4 倡导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大学生步入高等教育階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人生和未来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重点完善学生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个人品格,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而为学生开启精彩人生。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大多向学生反复灌输正确的人生理念,不仅收效甚微,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体育文化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涵盖了体育知识、体育发展史和体育事迹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也是非常优质的育人资源。因此,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背景下,教师应该在德育中融合体育文化,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充沛的滋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体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例如: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关于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及锻炼价值的文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武术文化产生初步感知。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著名武术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奋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一代宗师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受感染,从而建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结束语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之基础,急需在高校担负起其应有的育人重任,发挥其育人的基础性作用。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GH204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