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堂

2021-09-10 05:01李轩林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8期
关键词:激趣课堂

李轩林

摘要: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在课堂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激趣引入、美读感染、学生表演、拓展迁移、 知识抢答等,来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堂。

关键词:课堂;求知;激趣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它是最接近生活的学科,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成了失去了生机与灵性的地狱。这与素质教育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在课堂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天堂。

一、激趣引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的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特征。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他们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他们又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其学习习惯不稳定,个别的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材中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如我在上鲁迅的散文《社戏》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刚刚逝去的童年玩耍趣事有着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让学生沉浸在《童年》一歌的音乐背景中,再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趣事》为话题,把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趣事有了现实的美景,也有着幻想的成分,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对作者所描写的童趣文段的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阅读、领会“乡间钓虾”、“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行偷豆”等幅画面的情趣,充分感受作者童年时代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天真烂漫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达到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二、美读感染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以及教师心情的愉悦、兴奋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这就必然影响学习的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需要调动自身情绪,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在进行《黄河颂》和《艰难的国运与雄壮的国民》的配乐朗读,我怀着对祖国和民族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作者一起去看滚滚黄河前进的情景,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潮。这样入情入境地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三、学生表演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这一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四、拓展迁移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引入“源头活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缩短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在上北朝民歌《木兰诗》这首叙事诗时,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我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后,随即大胆引入动画片《花木兰》剪接而成的四分钟动画画面——还力求让学生在故事演绎与形象塑造两個方面,对我国民歌中的“木兰”形象与动画片中的“木兰”形象进行比较,以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能力。结果,学生们细心朗读完这首诗歌,合上课本,再看完四分钟的动画片后,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学生们在课文与动画片的“求异”阅读中,发现了木兰出征时、立功时、还家时的不同之处;在课文与动画片的“求同”阅读中,发现了木兰的共性:都有着爱家更爱国的赤诚心。这堂课的设计,别出心裁地引入电影作品的相关情节、相似人物,使“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又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让我们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思想的天堂。

陕西省洋县江坝初级中学 723300

猜你喜欢
激趣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低年级语文课堂“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