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1-09-10 07:22何迎亚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来自上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成果的课程思政观念就是指向大学生进行通识课程教学和专业化课程建设时所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观念较好地实现了“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相互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矛盾性问题。高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和构建一种以学生群体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教师为主要指导的全新型学习共同体模式来深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化教育的改革,实现了传统课程思政理念中“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相结合。本文简单分析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并分析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最后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已经是一个教育科技创新的时代,高校关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这个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高校教育的从业人员要充分地正确认识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综合心理素质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全部纳入整个高等院校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中,引导各类专业教师牢固地树立了建设现代化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实践工作的理念,注重在课堂和教学方法模式上的创新和研究,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具备高效,提高了心理健康知识通讯课堂的教学实施效果。

一、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1、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书院制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变化,并能够适应和正确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失败和挫折。但是,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仍无法摆正心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焦虑、困惑的情绪。其中,书院制高校的学生由于其身份认可度、成长经历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较本科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其仍未适应独立生活,且思维不够成熟,更容易出现过激情绪,看问题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书院制高校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其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也逐步受到重视。书院制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书院制高校在心理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师资匹配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校方足够的重视。多年来,我国的各类图书院校和高等专科学府也在逐渐摸索中完善和优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目標是为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和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书院制高校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和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作为基础,从实践出发,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2、书院制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其由北京大学主持的在召开关于全国高等院校开展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培训工作情况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目前已经开始有一些德育研究者从对学科课程专业德育的认识视野分析认为,课程类的德育实质上本身就是隐形的课程德育,利用非隐形德育课程类的专业课程中所需要包含的丰富的课程德育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系统来直接进行开展道德教育,它们往往具有某种隐蔽性、渗透性等德育特征,这也可能正是我们目前可以通过本学科专业课程德育来直接进行开展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德育优势。通过对科学专业课程的系统培养充分渗透了学生蕴藏于其中的这种科学创新精神,让广大在校学生在今后进行对科学专业知识和科学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与强化学习和再培养时在训练时深刻感受并得到了这种科学创新精神的思想启发与文化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广大在校学生对自己的科学思想、行动和知识价<br>值的正确选择。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1、课程思政的理论概述

课程思政以普通知识课、专门技能基础课等作为教学载体,逐步深化对教学情境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潜移默化地将书院制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在一起,以逐步实现教学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最突出的优势之处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即它能够把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有机地地结合到了一起,以此来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对人生的教化与价值导向。通过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改革,在普通知识课、职业技术知识课中进行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社会正能量。可见,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2、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要求项目化教学主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在我国传统的学校课程教学思政项目观念视域下,书院制高等教育专科学校一定必须要逐渐地将课程思政项目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思政项目教学任务中主动进行有机融入,弘扬其中的正能量,通过实施课程思政项目化知识教学的多种形式逐渐地逐步加强了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性知识教学的有机相互融合,使得在校学生教师能够从想在学中学上做、作在用中学,使得大部分的在校学生都希望能够深刻地学习了解和学到自己关于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各种心理相关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通识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的项目化教学要更重视对教学目标的优化。尤其是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识课要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将道德与职业、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教学,改革和创新现有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情况相契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大学生的主观思想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项目和情景,以团队为基础组织大学生完成任务,使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加深其认识,以达到知识、素质培训一体化的目标,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书院制高校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对策

1、优化调整心理健康通识课堂教学内容

在对心理健康通识课堂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高校必须以对市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作为目标和导向,合理地设计对于心理健康通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以确保这些课程能够帮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和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了心理健康通识的教学活动,在对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老师们必须对于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充分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优化了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通识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增强了小学生的社会人际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性和实践的能力。要将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认识和要求具体地表达到高度的专注、责任感以及正义意识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要将心理健康通识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相互地融合到一起,不断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心理素养和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2、创新完善心理健康通识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们在组织和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时,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敢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弊端,充分发挥其建设和突破新型体育教学手段的功能,创新了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通识化教育工作的稳步、可持续性地进行。高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常识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选择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做成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结合一些案例向学生们提出疑惑,让学生以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共同发表意见,这样就更加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所学的心理健康常识付诸实践中去运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从而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观和社会主义世界观。除此之外,高校的心理健康知识通信课程的教师也可以采取一种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现场和实地的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得起学生对其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到户外的生态环境中去进行亲身经历的体验和学习,从而指导学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去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正情感,并从中引导他们领会到了生命的本质和真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一种身心健康成长的自我优化和调控机制。

3、优化和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模型

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开展的一个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的正确认知与成长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个体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心理健康通识课程教学考核评估方式的优化和改革工作上,教师应该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一种改革传统的以考核评估方式为主导的教育科学考核评估方式,注重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心理健康通识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估活动中,发散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維,激发起来培养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通识课堂的教学考核评估的兴趣和热情。

4、加强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重视形式,而要与实际结合,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基础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尤其需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组织弘扬正能量的新活动。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依靠辅导员和心理教师,更需要学校全员参与,优化课外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来说,书院制高校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能亲身经历并收获感悟。校园里举办的心理戏曲、群组心理辅导、心理沙盘等各类社团活动都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教学内容,可以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对于环境的认知和适应。尤其是部分成绩优秀学生,进入社会后受到挫折,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以致无法适应社会环境,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书院全日制高等教育专业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培养广大在校学生们自身独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主体意识和适应能力,提高广大在校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力和自我调节心理能力,确保他们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提升自我,化解心理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真正做到学生的全面均衡地成长,就必须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研究探索。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和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程度和水平,优化和调整专业心理健康知识通信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和完善专业心理健康知识通信课堂的教学模式,改进专业心理健康知识通信课堂的考核和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析[J].刘桂萍,孙达.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J].贺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1)

[3]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讨[J].马静,刘顺.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

[4]课程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J].唐月芬,黄茂.教育观察.2020(13)

[5]“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常见问题及建议[J].蒋凌.长江丛刊.2020(15)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李会,魏国方.教育现代化.2020(31)

[7]“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贺泉莉.广西教育.2020(27)

作者简介:何迎亚,男(1990-68),汉族,河南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职位:助教,学历: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