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教材编写之意,悟神话教学之道

2021-09-10 07:22陈德鹏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学策略

陈德鹏

摘  要:神话故事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奇思妙想,不仅是一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体裁,还是世界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童年思想腾飞的阶梯。充分品读神话故事,不仅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本文将结合统编版教材中的神话故事,从四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神话故事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力求呈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的课堂。

关键词:神话故事;统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策略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6神话故事是一种源于远古劳动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体裁。神话故事往往于叙事中塑造鲜明立体的形象,或抒发对自然、对世界的真知灼见,或寄托美好的情感与向往的展现。

充分细读神话故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基于神话故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师应当遵循教材编写的意图,构建适合语文神话故事教学的策略,以引导学生走进神话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反复研读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神话故事题材的课文占据一定篇幅。其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神话故事共有6篇,主要集中于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即《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本文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四单元中的神话故事为例,试谈统编版小学中段语文神话故事教学“四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导入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成功的教学导入,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增益教学效果。综观统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大凡神话故事类文本往往叙述神奇、生动的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及趣味性,为此,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加强诱导,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走进课堂,走进文本。

(一)交代身份,设疑导入

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故事性较强,丰富的故事情节对学生吸引力较大,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妨利用语言艺术的教学手段,交代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或故事发展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对故事发展方向提出质疑,从而奠定课堂基调。以《普罗米修斯》一课为例,教师可设疑提出:“在古希腊神话世界中,有这么一位神灵,他的身上有多重标签。他是泰坦十二神伊阿佩托斯与名望女神克吕墨涅的儿子,他不仅创造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火,还教会了他们许多知识和技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神灵是谁吗?”这样的设计导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人物的背景身份,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看图猜名,激趣导入

在中年段神话故事的导入教学中,常常用到“看图猜神话故事名”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提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并凭借着其独特的特点与观念,在课堂交流之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中年段学生对于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等,有所涉猎,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了解其他神话故事的学习欲望。

二、聚焦情节,复述故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回归课本,不难发现教材编者想要借助“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蛛丝马迹”。《盘古开天地》课后第二题要求“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精卫填海》课后习题第二题提示“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普罗米修斯》课后习题第二题明确“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可见编者认同神话故事的传承方式,重视讲故事。

神话故事的故事性较强,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宝贵素材,因此教師在课堂教学中应主张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主要脉络。再读课文,抓住关键情节线索,如在复述《普罗米修斯》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结合自己的话语向班级同学、父母或老师再次概括复述,以进一步感受其迷离的神话色彩。

三、反复品读,感受神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神话类课文的课堂教学重在“读”,通过小组赛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知其意,入其境,品其妙,悟其情。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语言艺术,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让学生去想象,在读中体会神话的奇妙,以读代讲,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读书声。如在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文中可引导孩子品读课文,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与奇妙,通过提出“哪个自然段最神奇”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品味课文中充满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绝大部分学生在品读讨论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第1自然段中的巨人盘古在混沌模糊之中沉睡了足足一万八千年,相当于沉睡了一百八十辈子如此长的时间。第2自然段运用两组反义词,表现了天与地的不同等等。教师指导学生体会第5自然段中的神奇之处,即运用排比的修辞的手法,具体写出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学时,教师可将第5自然段编写成短诗,引导学生在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下,充分感受并发挥独特的想象,模仿课文“他的……变成……”的句式,继续描绘盘古倒下后身体的神奇变化。

四、感悟形象,情感升华

神话故事属于故事类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与主要脉络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与理解,感受字里行间的神奇与奇妙。在此基础上,把握关键情节与语句,体会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旨,从而贯彻落实“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单元目标以及“谈谈你心目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的课时目标[3]。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可充分把握课后题第一题“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提示孩子概括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引导学生学习《精卫填海》时,可针对课后习题第三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体会精卫这一人物形象。在对《普罗米修斯》课文进行授课时,教师提示学生抓住第3~8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气势与感情,以读促悟,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普罗米修斯坚韧不屈、忍辱负重、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神话故事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年的文化历程中经久不衰,处于不败之地,拥有弥留不散的根本魅力,包含着丰富绚丽的想象力。作为教师,在对中年段的神话故事类题材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侧重地对文本进行剖析,恰当参考利用教学策略,引导孩子体会文本的神奇独特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的主要形象,感悟神话故事中体现的主题思想,培养孩子健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2]丁玉洁.把握文体特点 重视蕴含文化——浅谈小学语文神话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1(13):45-46.

[3] 陈峰.浅析小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的优化[J].智力,2020(22):91-92.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