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笔者以随文练笔为载体,结合教学实践,列举利用随文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策略。
关键词:随文练笔;思维训练;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5-0009-02
引 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既应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又要有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实践。随文练笔以感悟中的语言训练为主要表现形式,因其具有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而受到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推崇。
一、以“工具”和“人文”解读随文练笔的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练笔已经突破以往读写结合中单纯以读写技能、方法的操练为主要目的的狭隘瓶颈,更注重让学生融入文本中感悟文本情感和内涵。
(一)内化语言的窗台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词语的情感内涵,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写完后进行交流,深切体会饱紧风霜的内涵。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后,于老师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进行了有效的具体叙述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思维训练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空间和机会。随文练笔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自己个性化的所思所悟。因此,学生必须心无旁骛,迅速吸纳、加工、输出信息,从而有效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思维越活跃,感悟越深刻,思维与感悟也就得到了统一的发展。
(三)心灵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的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的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还有的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耐人寻味之处。学生只要紧紧抓住这些地方,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并产生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学生记录并交流这些感受,既是对感受的整理过程,更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同学、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二、行走在“工具”与“人文”之间的随文练笔策略
随文练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为了练笔而练笔,使练笔流于形式。例如,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受了黄继光的光辉形象后,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了以下练笔:“我想对黄继光说……”学生所写内容单一、乏味,“决心”“感谢”“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之类的词句充斥其间。如何让随文练笔真正成为“人文”与“工具”间的桥梁,是笔者不断思考并实践的重要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使随文练笔精彩、有效地行走在“人文”与“工具”之间,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练笔的落点。
(一)寻文本精彩点,在“同”“异”间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写景文章,而这些文章的语句非常优美。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在对文章品词析句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练笔。例如,《林海》是老舍的作品,其中有两句话的写法很相似:“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两句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林的特点,语言简洁、朴实,令人难忘。在教学文章中“花”的部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让学生以“多少的野花呀”为开头,对上述两句进行仿写。在这个仿写过程中,学生对老舍那朴实又蕴含逻辑的语言有了切身的感悟。
(二)找文本空白点,在“虚”“实”间练笔
每一篇文章都会留下大量的空白处让读者想象、回味。教师要准确地选择空白让学生补充。这既是课文中人文精神的延续,又能训练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表现,但根据课题,地震中的儿子如何表现是一个空白。而这一空白的可塑性很强,因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练笔写作。
(三)定文本延伸点,在“内”“外”间练笔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式练笔[1]。例如,在教学完《穷人》一文后,教师可及时提出问题:(1)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2)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3)桑娜和她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4)两个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对待桑娜夫妇?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象,当堂练笔。生活经验与文本的紧密结合升华了文本的主题。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课文技能或情感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隨文小练笔。学生长久地浸润在其中,终将达成语言的有情有度,思维的灵活、深刻与开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得到心灵的释放,而写作也将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驿站。
[参考文献]
陈国雄,崔峦.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朱萍(1969.3-),女,浙江嘉善人,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