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岚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对高校的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任,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将面临与患者的正面接触以及复杂的医患关系。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依旧紧张,这就需要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医务工作中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对目前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提出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参考。
关键词:医学专业;法治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104-02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是学习医学技能以及接受医学伦理教育,对法律方面的学习相对欠缺。然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治病救人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去解决各种医疗纠纷、医患矛盾,这就需要在医学专业中引入法治思维的培育,结合当代医学院思政工作,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以培养适应工作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
一、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法治思维培养是依法治国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能否及时接受法治教育,形成法治观念,具备法治思维,直接决定着中国法治的未来。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将来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天使,也是实现法治建设的主力军,需要在工作中具备法治思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是依法治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医学专业中加强对医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具备高法律素养的医学人才,是依法治国背景下时代的需求。
(二)法治思维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化逐渐完善,然而,某些方面依旧存在不足。在实际就诊中,部分医务人员依然存在对患者过度医疗、私下收红包等行为,因此,需要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依法进行管理规范;从医学角度来看,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药品不断推向市场,在技术专利和应用上缺乏法律监督和规范,这需要医务工作人员明确法律规定的自身权利和义务,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法治思维培养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对医学生的个人事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大学阶段,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如果仅仅接受应试教育下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养,在缺乏法律意识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社会上不法人员利用,受不良之风和利益驱使,利用医学知识開展违法犯罪活动,这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其次,当医学生走向医疗岗位后,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如果不具备法治思维,很难维护自我的权益,,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加强医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对医学生个人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医学专业学生自身法律意识不高
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医学专业学生自身法律意识不高。首先是对法律缺少认知。医学生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认为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法律就与自己无关,没有认识到法律对自己将来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医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医学专业课程偏多且专业性很强,医学专业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相对其他专业更加严格,这需要医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卫生法学的学习相对较少,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只是肤浅理解,大多数学生为考试及格而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便难以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二)高校方面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依然停留在以专业为主的培养模式上,认为依法治国是国家大事,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在教学内容及师资力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难以实现法治教育。高校普遍将法治教育简单理解为思政教育,涉及的法律知识仅仅是简单法律基础概念,对和医学生将来切实相关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没在教学课程上进行安排,让医学生对法律的学习更像是一个外行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很难起到法治教育的效果。法治培养方面也缺乏专业的教师[1],法律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思政教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照本宣科,导致即使学生接受了书本知识的灌输,并不能形成法治思维。另外,学生在法律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法治教育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法治思维更是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行培养,仅凭理论知识难以达到法治思维培养的效果。
(三)法治教育缺乏有利环境
虽然依法治国进行了很多年,但整体来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对医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观念的形成是不利的。教育环境通常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我国大多数家庭没对孩子进行法治方面的教育,认为不做坏事就是遵纪守法,思想观念相对老旧,难以实现对医学生法治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本身就对法治教育重视度不高,也没有太强的依法治校观念,学校的规章制度缺乏公信力,难以使医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形成法治思维;社会方面,在医疗纠纷案中,受中国传统观念“死者为大”的影响,法律方面更偏向于弱者,造成医学生法治信仰缺失,影响法治教育的结果[3]。
三、医学专业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提高医学生才法治教育的认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应当充分响应国家号召,以身作则,重视法治教育,提升自己的法律思维[3]。依法治国进程中,与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这说明法律对医学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只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白医疗过程中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在将来面对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的时候运用法治思维进行解决,才能保证依法行医,切实保障自身权益。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讲授,更是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从源头上重视法治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才能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逐渐形成法治思维。
(二)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建设
1.合理设置法治教育相关课程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这就要求高校切实改变目前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合理设置法治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知识。对法治教育内容,高校应更多地倾向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方面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法治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其次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采用问答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法治教育中来,还可进行情景演练,开展模拟法庭,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模拟演练中学会法律知识的运用与实践[4];最后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医学生到当地社区医院、卫生部门等进行实习,通过跟医生和患者的实际接触,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在医疗工作中的意义。
2.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想要实现法治教育,培养医学生的法治思维,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对于医学生法治教育教师的选择,高校应聘请法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要求教师自身在具备专业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医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对当前我国医疗现状有充分认知,这样才能增强医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聘用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兼任教学,对医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环境
法治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校方应秉承依法治校的理念,在规章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不搞歪风邪气,不偏袒、不庇护。例如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奖金评选、学生干部选举、党员选拔等,高校需要做到公开透明,成立学生委员会进行监督,鼓励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敢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让学生积极参与依法治校;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宣傳栏、文化走廊等,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5]。
四、结语
在依法治国的法治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日益完善,对高职院校医学生来说,在进行专业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高校方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为医学生提供培养法治思维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为社会输出具备法治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珊.论高职医学生实习中法治思维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8(21):129.
[2]严旭.探析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提高[J].青春岁月,2017(15):78.
[3]郭翔.简论法律素养与健全人格[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1):160.
[4]王徽.社区教育推动居民法律素养提升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1):93-94.
[5]龚晓会.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01):45-46.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