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三全育人”,以期保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的含义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紧密配合的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育人格局。全员育人是指学校的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名教职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担负育人责任,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做好育人工作;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育人为本;全方位是指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育人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
一、“三全育人”的指导意义
1、“三全育人 ”体现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要将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推进“三全育人”,将立德树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立 德树人理念,强化责任担当,在本职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
2、“三全育人”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对接社会发展和企业市场需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育践行“工匠精神”,“三全育人”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3、“三全育人”契合高职教育思政工作的核心宗旨。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三全育人”注重在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等各方面构建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及模糊的认识,首先,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堂只需要讲授专业知识即可,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领导、以及教辅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德育效果不佳。除高职院校教职工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高职院校与家庭的联系力度不足,只有在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联系家长,限制了学生家长育人作用的发挥。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社会不良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针对性的培养不同时期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处于不一样的成长阶段中,需要因材施教的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刻板的填鸭式灌输。
最后,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只是以讲授为主,只有课堂这一个教育阵地,没有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也未能与学生兴趣、需求结合起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强的抵触情绪,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后,很容易发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统筹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决。
二、“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
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全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协调发挥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施教主体的作用,才能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全员参与。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教育组织保障。高职院校的每位教职工,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或者是在管理岗位、服务岗位,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还是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履行育人职责,结合岗位工作,找准育人的结合点,以教学课堂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为载体,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落实在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因此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按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还要选聘部分教职工担任班主任,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作为育人体系的关键主体,应立足于岗位职责,找准本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契合点,要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融入在专业教学中,做好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工作措施,激励班主任、辅导员高质量地做好育人工作。同时在职能部门和后勤职工中大力倡导服务育人,在饮食服务、医疗保健、公寓管理、设施维修等服务机构中建立详细周密的服务學生方案和岗位职责等,激励职工优质服务,诚实劳动,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构建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一体化高职育人体系;
其次,发挥学生家庭育人作用。借助信息化工具,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渠道,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沟通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以家校合作方式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变性和针对性;
再者,发挥社会主体育人作用,通过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育人主体。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到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组织学生进社区,帮助、慰问困难群众,以此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熏陶和影响学生。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校友到校演讲,以其成功经历激励学生努力拼搏,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
最后,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制定可行的考核方案,将其列入院校日常管理的范围,定期开展优秀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针对落实不力、责任意识不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处罚,强化全员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从而确保三全育人机制的长效化、规范化。
2、全过程育人
高职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不但需要全员育人,而且还要把全员育人理念、方法、制度贯彻到新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整个过程要着眼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做到时间上的无缝衔接。
对入学新生,针对刚入学学生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需要适应的过程的现实情况,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应适时给予心理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注重校风校纪校史教育是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入学新生由中学生成为大学生,通常会经历大一“探索适应期”,往往出现一些对新环境、人际关系、学习节奏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迷茫感等心理问题。对于进入大学后专业学习的不同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学校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他们关注、关心、关爱,帮助入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融入集体,认识自我,学会交往,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为圆满完成三年学业打好基础。
在大学二年级阶段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当学生在进入大二“学习实践期”之后:学校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方向,为学生开展专业学习辅导、技能操作实践等“课程思政”类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培养学生公共道德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是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尤其要重视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大赛等文体活动,努力提高参赛质量。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在学生中大力宣扬勤奋求学、锐意进取、品德高尚的典型,树立榜样,教育带动其他学生。
对三年级学生,要把指导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这个阶段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责任,增强职业意识。应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就业形势及岗位需求等,通过与企业实习对接,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就业方面,明确自身就业定位及目标,进而勇于承担起自身责任与使命。一是帮助毕业生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把握正确的择业方向,紧跟时代步伐,理清前进的思路,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正确职业观。二是要教育毕业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机制,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艰苦奋斗的要求。三是要建立健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和各种类型的人才招聘会等,为毕业生就业出实招、办实事。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活动和举措中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应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实现各阶段育人工作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注重实践环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开放办学,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工厂企业,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全方位育人,不能只是停留在三尺讲台这一个主阵地,要更多的利用社会、企业、校园以及网络等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
首先,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大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具有實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一是积极聘请专家来校授课,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定期召集相关教育教学研讨会,听取企业人员的宝贵建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培训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
其次,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利用好家庭这个育人平台,经常性听取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力求准确掌握学生入学前成长情况,摸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基本情况,及时把学生学习情况及相关信息,尤其是学生的缺点、不足以及现实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平台,不仅仅让学生只在校园里接受思政教育,做到多平台、全方位的育人。
然后,要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资源,尤其是院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资源育人。一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化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升和升华。二是大力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结合本校学生专业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接触社会,锻炼成长的舞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成长成才。
最后,为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扭转传统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现状,高职院校应积极借助信息化技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内容、表现形式和载体多样化,并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德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双寿,李生录 ,工程实践和创新教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3]胡子君,职业精神,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武国强,1991,男,山西省孝义市,硕士研究生,助教,人工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