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2021-09-10 07:22施艳青余秀丽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施艳青 余秀丽

摘 要:问题驱动型教学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体现,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和探究性的特征。小学数学问题循环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者变成主动探究者。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问题循环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4-0020-02

引  言

问题驱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处理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1]。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紧扣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学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和开展,以互动性教学反馈,推进教学进程;另一方面是凸显学生自身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起点,推进深度学习。

一、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讲授者转向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的角色负责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储备者。教师就像搬运工一样,把自己储备的知识搬运到学生的脑海中,但学生的认知意识、思维意识尚不成熟,只能通过背诵的方式记住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

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反对“说教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自然本性,反对教师强加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理论,提倡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因此,教师角色需要从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新探索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探究者

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经历认知、判断、结论、质疑、反思和再发展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常会变成特定知识的导演者,教学目标就像一部电影的结局,在走向结局的演绎中,学生是剧情的主角,导演要引导主角探究,走向特定知识的最终结局[3]。教师应使学生从枯燥的背诵和记忆中脱离出来,在启发和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三)探究式教学的引导技巧:问题驱动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线。教师要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思维高度活跃。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在通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将教学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自主探究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探索,不能脱离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自主探究式教学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还要考虑前置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逻辑。探究性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预设问题如果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

(一)发现问题

学习具有目标性和指向性。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概念或原理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似的情境问题,在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连接处发现问题、引发迁移。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和圆面积的方法,也学会了怎样用转化法通过圆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怎样推导?”“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让学生通过实践即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而解决问题。

(二)分析问题

探究学习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在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个人研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進行探讨。一个小组中每位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使得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可以针对学习方法进行交流。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拿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三)产生构想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合理构想。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学生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构想后,教师可引导其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具,如等高并等底的圆锥和圆柱的学具、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学具,让学生自主构想这些圆锥、圆柱之间的关系。在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计算中,学生推导出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探讨,让学生感受到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寻求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得到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对问题进行构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学生在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积累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之后计算铅笔盒或者小纸箱等长方体的体积。这样,学生不仅能回顾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五)生成新问题

问题循环驱动的探究式课堂不能将学习局限于课堂时间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后,带着新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教师可以将新生成的问题作为本堂课的延续及下节课的起点,在课后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或正方形面积后,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准备一组七巧板,课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拼接,测量拼接出来的图形面积,并记录结果。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可以将一个拼接图形演变为多个不同形状的图形,为之后不同形状面积求和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问题能够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积累学习经验,促使其未来更好地独立探究知识。

[参考文献]

陈亚辉.问题驱动自主探究: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20(04):96.

宋国华.问题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4):19.

平洪锐.凸显数学关键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J].读与写,2020,17(05):177.

范宇倩.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J].科技资讯,2020,18(17):158-159.

基金項目:本文系宁德市普通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循环驱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MS5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施艳青(1979.7-),女,福建古田人, 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余秀丽(1970.4-),女,福建古田人,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