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凤英
摘要:在初中教育中,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逻辑性与实践性,对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物理课堂上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在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上起了重要作用,许多教师将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上。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物理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顺应当下教育发展,初中物理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以有趣的实践替代枯燥的讲解,将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论证,使学生们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1.利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实验探究是基于一定情景下展开的,如果教师将这些实验情景生动化、趣味化,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中去,就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将实验主题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创设出可行、有益、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探究物理奥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可以根据声音产生、传播特点结合生活案例创建一个实验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产生思考,教师首先用课件向学生们展现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的世界当中,还可以指导学生们感受一下自己发声的振动情况,教师提出“同学们,让我们将手轻轻摸着自己的声带,然后发出啊的声音,一起感受一下声带振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回忆日常生活中钓鱼的情景,让学生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人在岸上走动,岸边的小鱼会散开呢?鱼儿是怎么听见岸上人的脚步声呢?”通过案例让学生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初步认识,并不断思考探究声音传播需要哪些介质,从而全神贯注的学习这一章节内容。
2.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自身定位于指导和辅助学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融入物理课堂探究性实践当中。所以各大物理教师在设计探究式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选择难度适中、主题合理的教学实验。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学生们在物理实验中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与及时指正,激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物理实验时,可以将实验操作的主导权交于学生自己,教师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与像的位置、大小有关,还是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关呢?”“物体在平面镜中是虚线还是实像呢?”然后引导学生们进行猜想,并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通过玻璃边与蜡烛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进行实践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在一次次实验中得出验证结果,并记录成表格进行比对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支持思维发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成功的探究性实验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尤其是在物理实验中,許多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还可以将实验结果作为结论再去设想另一个问题,并设计出新的探究式实验,这种联想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思维智力的开发。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们针对一个物理现象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去验证现象原理,鼓励学生们自主创新。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有什么关联的物理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们各自提出猜想,并且分组设计实验论证,依靠着自己的思考去寻找答案,接着在得出“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的结论后,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串联电路中各点电压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们联想到电压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利用现有的电路图和实验器材设计新的探究性实验,去论证串联电路中各点电压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实验中获取新的知识。
4.借助问题启发,帮助学生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引发猜想、进行探究是物理实验开展的必备环节,在问题的提出上,教师可以结合物理课程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问题,使得问题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保证问题具有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在问题难度设计上,教师也需要仔细斟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实验过程充满意义,实验结果贴近真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探究滑动变阻器的特点与使用时,可以借助小灯泡来推动问题的提出,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灯泡的亮度吗?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结合问题,学生们大胆思考,提出猜想“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调节灯泡亮度的。”并根据猜想设计出探电路图,控制滑片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从而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许多有趣且富有深意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策略,通过探究性实验其启发学生的智力,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兴.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甘肃教育,2020(18):178-179.
[2]李德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