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莺 郑一峰
摘 要:杭州市上城区的学习中心,是以师生共建共享、优化配置优质资源为目标,以能够实现无边界学习为指向,促进学生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复合式学习空间。其建设的实施路径为:重构治理体系,让制度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重构学习空间,让学室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重构学习方式,让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关键词:学习中心;区域教育;创新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区域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思路,努力创设更多更好的载体,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学习场域,点燃学生内在成长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不确定性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区域学习中心建设的发展历程
作为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区,杭州市上城区各校优质课程资源丰富,特色各异。同时,上城区地域面积不大,半小时骑行圈可以使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理想更易实现。自2013年始,上城区以区域大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从生活、拓展、特长、体验四个领域,创建了阅读、艺术、农事、技术等多个创新实践类区域共享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供载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改革回顾中,我们也发现了区域课程建设中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学科内教学研究多,跨学科教学研究少;学习场合局限在传统教室的多,通过自然社区供给的学习空间少;学习方式上以教师讲授教材的多,关注真实问题的探究活动少。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学习场域相对封闭,学习方式比较单一。知行割裂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这就需要我们回归教育本质,从学生视角重新出发,研究适合城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素养时代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二、区域学习中心的价值追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特别强调了“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全人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定义明确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认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应具备“科学创造”的思维能力、“人文艺术”的情怀格局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三方面素养特质。遵循这样的素养特质,自2018年始,上城区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项目协作,启动了区域学习中心建设项目。我们对区域学习中心的定义是以师生共建共享、优化配置优质资源为目标,以能够实现无边界学习为指向,促进人与空间环境、学习资源、智能技术的充分交互,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复合式学习空间。目前,上城区立足于社会实践类、个性发展类和学科拓展类3大领域,已经新建了22个区域学习中心并投入使用。在推进区域学习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上城区始终坚持以“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高品质服务”为价值取向,以无边界学习为理念;在学习内容方面,探寻课内课外结合、学科之间融合;在信息技术方面,线上线下、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共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还积极依托社会、家庭的资源,共同构建支持创新教育的优质生态。
三、区域学习中心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重构治理体系,让制度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为加大区域推进的力度,上城区制定了《深入推进上城区学习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习中心建设的理念目标和任务体系。精心设计区域学习中心建设标准,明确学习中心建设的空间设计、教育服务、组织管理3大方面10个维度25个指标的日常工作要求,为建设面向全区开放的学习中心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研制“区域学习中心”网点布局整体规划,在上城区原有生存、国防、农事、劳技4大区域基地的基础上,对22个学校精品课程进行挖掘整理,改建其学习空间,升级为区域学习中心,由此形成了“1+4+22”的城市学习中心综合体。为方便中小学生自主走校选课,我們通过中心辐射、校际联动、定点轮流、名师迁移等4种方式,推进学习中心的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激励学习中心提升服务品质,上城区采取以评促建的方式,依据学习中心考核评价指标,开展中心自评和学生、区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活动,被评为年度优秀的中心予以经费奖励,以支持学习中心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师研修活动。
(二)重构学习空间,让学室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
当前的学校教育,学生们绝大多数时间只是坐在秧田式的普通教室里学习,所谓的专用教室往往功能并不齐全,呆板的布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城区在开展学习中心空间建设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资源准备区、教学区、操作区、互动研讨区、成果展示厅“四区一厅”进行布局,同时从功能设计、尺度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4条设计线进行综合考虑,重建或改建原有学习空间,并通过安排智能化设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信息通道和内容,真正实现了从“教室”变为“学室”。我们还主动打破了学校场所和社会的边界,将学习中心的空间扩大到学校以外的社区中。比如,我们将上城区河坊街历史街区、南宋文化遗址、环西湖历史博物馆等丰富的资源纳入学习中心课程内容,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研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空间重构,我们让学生人人、时时、处处浸润在创新教育的氛围之中,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与思考的好奇心,为培育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重构学习方式,让课程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课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育人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上城区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了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体现学段衔接的区域学习中心课程体系,明确了小学段学习中心以“动手、动脑”探究性活动为主、初中阶段学习中心以“创意、创作”项目化学习为主的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鼓励各学习中心完善课程纲要,并通过建立区域审查机制,提升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项目化和问题解决学习,通过实验、操作、文字艺术表达、调研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创新素养。3年的实践,以小学数学实验学习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学习中心在学习方式变革领域中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关成果被评为2020年杭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信息技术对区域学习中心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城区不仅建设了区域学习中心门户网站,用于展示学习中心、特色课程、网络课程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分享了各个学习中心实践中产生的大量优秀案例、教学视频和优秀学生作品,方便师生自主选择使用。为解决疫情期间走校选课的困难,上城区为22个学习中心开设了网络同步课程,教师在课程平台上开设课程,发起报名,学生报名后形成互联网班级。教师开展线上视频授课、组织在线学习活动、发布课程资源、组织同伴互评、组织在线讨论。如小学科学探究中心开发的“玩转科学”周末网络亲子实验课程,以系列趣味实验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与家长以亲子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科学探究,参与学习课程各校学生达数百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沉淀了丰富的学习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还成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和开展学习评价的依据。实践证明,虚拟学习中心的出现,为打造区域创新教育特色生态圈提供了新的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