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学科与古诗词融合教学研究

2021-09-10 07:22黄石旺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古诗词

黄石旺

摘  要:在义务教育2017版《小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与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古诗词,可以很好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的结合,达到求善、求美、求真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小学科学;古诗词;学科融合教学

学科融合教学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活动。学科融合教学既是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造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中国古诗词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内涵深刻、寓意深远,在中国浩瀚的古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原理、自然科学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融合古诗词可以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归纳总结的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求善、求美,求真的珍贵品质。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来实现小学科学学科与古诗词的融合教学。

一、用优美古诗引入,新奇又兴奋

千篇一律的新课引入学生即没有兴趣,更提不起精神,即使是几种方式更换着用,学生也是早已麻木。引入提不起学生兴趣,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学生都很难集中精力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参与课堂活动。如果以这种状态下去,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就会错漏百出,很难达到科学研究预期的效果,更别说通过实验探究来构建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形成知识了。

如果用一首学生耳熟能详优美的古诗词来引入,既可以抛砖引玉、又可以立刻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接下来的科学探究充满期盼。例如:在上二年级科教版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用感官来发现》一课时,老师先在PPT上出示学生很熟悉的一首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接下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会读吗?”,学生一定会说“会”,紧跟着就会有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来要来表演朗读,老实说:“我们一起来度好吗?”,学生一定会说好,然后老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这首宋词。

读完后,老师说这首词其实作者辛弃疾是描写了自己晚上独自一个人走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并把他的感觉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身体器官来感受黄沙道中的情景:明月别种惊鹊,明月和惊鹊—眼睛;清风半夜鸣蝉,清风—皮肤,鸣蝉—耳朵;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香—鼻子;听取蛙声一片,蛙声—耳朵......

通过这首宋词,既可以引入课题《用感官来发现》,也可以点出这几课我们要体验用眼睛、鼻子、耳朵、皮肤和舌头发现事物的特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品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使学生带着诗意和新奇进行接下来的科学探究

二、用诗词创设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意中进行科学探究

在普遍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过程都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仅有的兴奋点是对未知结果的渴望,或是探究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对结果已经知道就更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用古诗词创设优美的意境,融入在研究的科学问题中,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上六年级科教版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月相变化》时,在播放的PPT中内容包括新月、半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半月、残月、朔月等,每个月相一页PPT内容包括静逸的月相背景图、月相名称、对应的古诗词、柔美的古筝配乐、优美的女音伴读、还有月相出现农历月份大约日期。如:平林新月人归后,独立小桥风满袖——新月(峨眉月);清风熨帖万云开,为放中秋半月来——半月(上弦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峨眉月)等等。在播放完每一页课件时,及时停下来提问:现在的月亮是怎样的形状?(要求在记录单上对着PPT背景图画下来)、出现的农历日期是什么?(要求在记录单上对着PPT背景图记录下来)、你还知道有那些对应的古诗词吗?(如果知道,写在记录单上,如果不知道,把PPT上的抄下来)。

经过这一系列的听、看、读、画、写的过程、学生很快就在这悦耳的音乐,静逸优美的诗情画意中掌握了各个阶段月相的形状、名称、出现的农历月份日期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我国农历月份的划分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农业耕种,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用诗词讲解自然科学现象,使学生更有探究欲望,使之通俗易懂,方便记忆

有些科学现象,比如宇宙、天文等现象,在小学阶段既没有办法做实验,大多数小学生也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去观察探究。如果用一首古诗把问题抛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讲到《月相变化》这一课时,把一首学生人人能背诵的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示在PPT上,让学生朗诵。接着老师跟学生分析三点:1.《暮江吟》的暮是傍晚的意思,而且当时有残阳和月亮;1.这是农历九月初三的月亮(农历月份的月初);3.“月似弓”说明但是的月亮是弯月(峨眉月)。

分析完后,老师既可以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和学生探讨,也可以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自己通过持久的观察记录和探究。我当时安排的是布置课后拓展和探究任务:1.农历月份的月初看到的月亮是新月还是残月(引导学生根据随后几天月相变化来判断)?2.当月有几天能看到日月同辉(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3.一个农历月份哪些时段可以同时看到日月同辉?(月初和月尾,月初傍晚看到的是新月,月尾清晨看到的是残月)4.把看到的月相形状画下来,并记录日期和时刻。

在这耳熟能详的诗意情境中,无论是趁热打铁,即兴探讨,还是课后拓展,都能激发学生特别高涨的探究欲望,也能记住观察时间点,而且能激发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也会把其他古诗词中描写自然科学和老师探讨,特别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这样既能更加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也能带着诗意去探究科学的奥秘,相得益彰。

四、用古诗词做结论总结,言简意赅,富有诗意

在科学课的观察、探究活动中,不但有观察和探究的结果,也要根据结果得出的结论,或者是观察的自然现象规律。在普遍的结论和规律的表述语言中,往往比较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如果用一些诗句来表达一个结论或规律,可以达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月相变化》一课中,最后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上半月由亏到圆,下半月由圆到亏。改用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道出了人生的哲理,也总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再例如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动物的繁殖》,如果结尾用白居易的诗《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来总结动物的繁殖,既表到了动物繁殖和抚养后代的复杂性,也映射了人类为人父母的无奈和辛酸。既懂得了科学道理,也懂得了感恩情怀。还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一举三得。

中国古诗词不但是我国的文学宝藏,同时也是思想宝藏、知识宝藏,里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學原理。科学学科与古诗词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科学课堂和课后拓展更加新奇而又富有诗意;既可从科学的角度深刻的理解古诗词,也可在富有诗意的意境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在科学课堂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原理、方法、思维,提高了科学素养,也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弘扬中华民主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2]周玉.谈诗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90):179-180

[3]骆红梅.唐诗中的光学和力学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9(4):55

[4]胡明旺.古诗词在初中科学中的“趣”用[J]2007(35):86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