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思平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更是初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学生自我努力,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帮助。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学相长,在我三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现我就整理如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大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主动性,提高阅读效率。一些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多以教参或课件为标准,往往忽略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要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关注生活中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在阅读中打上自己对生活理解的烙印,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趣,增加语文底蕴。培养阅读能力不局限于读中外名著,只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的都可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從选择感兴趣的书籍人手,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不只是听讲、记笔记和写作文那样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而是自觉能动的惯性运动。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具体讲:1、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都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预习时,学生要动手勤查工具书。听课时,学生要紧跟老师讲解,言简意赅地标记教师讲解中的关键处、难认字音、难解词义、关键句的作用等,逐步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课外阅读也应保持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3、养成多背诵积累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和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4、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学会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写作是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学生作文语言文字功底较弱,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阅读学习,缺少优美、抒情语句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学会仿写、扩写或续写,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提高其写作能力。5、敢于质疑。书本并非绝对的权威,每个人对课文理解各不相同,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耐心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二、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会自读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应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适当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阅读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放长远,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寻找与阅读学习相关的生活素材,从而激发阅读学习兴趣。课堂打基础,课外谋发展。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可以将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课外阅读中。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自读能力最重要的方式,老师要热心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名著和书籍。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展知识面,引发其阅读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揣摩作者想要表达情感或道理的过程中加深对书本的体会,从而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语文教师想要系统地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更应注重从语文课本开始进行改变。语文课本应打破原有的单元模式,语文课本内容应逐步加深。初一上册的教材应选择过渡性教材,不能太深奥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初一下册开始逐步加深教材。现在的语文教材一般是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单元,相互间联系不多,难以很好的进行过渡教学。教师应选择不是孤立单元的教材,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进课堂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记忆更深刻;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人生哲理等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坚持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会朗读。语言是一门艺术,朗读则是艺术和情感外在的表达,以极富情感的语调来朗读文章,语言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阅读方法有多种,默读、齐读、教师引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自由朗读等,教师要根据课文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方式选择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适当的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提高阅读的速度,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阅读速度越快就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去阅读更多的书籍。阅读速度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随意中断。二是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初中生可以通过多做阅读理解题来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根据课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精心设计提纲挈领的一组问题:《济南的冬天》中哪些景色是济南所特有的,我们当地的冬天又有何特别之处?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冬天实际加以思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理清本文的线索、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认知。
教师应倡导学生个性化与自主性发展。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作为个性化和自主探究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指正学生的缺点及失误。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来解读阅读主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和自主探究,将自身带入到情境之中,既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素养。
总之,语文阅读贯穿着学生学习的始终,初中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吸收能力的高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慢慢养成,想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必须坚持不懈。语文教师应明确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