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要:初中语文要求学生拥有的一个重要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它是语文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一个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有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本篇文章对初中语文应该如何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找出一套能真正指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23
引言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个人对于教材的解读,而是学生应该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在阅读的同时思考文章背后蕴含的主旨和作者的立意,从而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不足之处
当前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能力,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阅读和背诵活动。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能从阅读背诵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教师都坚持让学生继续读。这种盲目让学生累积阅读字数的行为不仅不能正确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更可能会扼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前教师让传统文化学习浮于表面,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只在乎学生是否进行了相关阅读的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只有摆脱这种传统观念,真正帮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做到理解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注重使自身的教学方式多元化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语文是一门需要理解的课程,教师绝不应该将背诵全文当作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在学习的過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才是语文课程更应该注重的方面。但当前很多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是让学生背诵课文内容通过考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完全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开设初衷,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知,也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 初中语文培育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探索
(一)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却心不在焉缺乏激情。经过调查,学生兴致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觉得教师讲的内容过于无趣,学生听课时也就打不起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情,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不感兴趣已经成为了学生在上语文课时的一个普遍问题,笔者分析总结出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背后的立意也就无从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缺乏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无法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师就要首先提高在课前激发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深入探究文章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素养。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历史源远流长,需要后代时刻铭记优良传统文化,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学习圣地,理应承担起这份传承的重担[1]。
例如,在学习“世说新语”两则这一篇文章时,其中关于咏雪的部分,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去描述自己心中的雪是什么样的,然后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带有对雪的兴趣进行语文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在文章部分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各种诗词中都可以看到雪的身影。教师可以选取一两句带有白雪意象的诗句来进行讲解,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带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
传统文化,是一种能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文化[2]。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爱上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相关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提升阅读量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传统文化图书角并鼓励学生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放入图书角,在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从图书角选取一本书籍自主阅读,这样在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之前阅读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表达以下自己在图书角有没有读过古诗以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又是哪一些,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后引入要教授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下平时阅读时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或者诗句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三)开放教学思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其次要保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决心和创新开放的心态。一味重复课本内容只会让课堂枯燥乏味,既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保持创新开放的教学思想,从各方面汲取语文教学的养分。教师要时常与其他科目教师相互沟通,从科学、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寻找可以与语文结合的地方,比如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古代精美的画作,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画作中的古代传统服饰、器具、人物造型等,最后鼓励学生去利用绘画、读后感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功,仅凭教师在学校课堂上的教授是难以将这些知识都交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做的更多是去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去探索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逐步解开传统教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束缚,慢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从而达到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效果。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发展自我人格,发扬自身个性,在一篇篇名家大作中找到成长的道路。在这种促进传统文化培育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能够逐步养成创新进取的观念,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学生也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书海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37):45-46.
[2]蓝文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