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祥
摘要:美术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在于学生审美观念、基础绘画技巧与艺术修养的教学和培养。兴趣小组的设置,可以提供共同交流、学习分享与相互协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此平台中积极参与至教学活动中。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很多学校针对美术兴趣小组这一教学模式加以研究,也开始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评估。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调整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美术兴趣小组的现实情况,探究如何让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活动更加专业化并具有趣味性。
关键词:美术兴趣小组;教学;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194
一、引言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形式的限制,教师无法及时掌握每一名学生随时的学习状况。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相互评价的机制。单一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随时展现在其他小组成员面前,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可以让每一名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持续提升学习质量。最后,中小学美术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在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绘画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很难有时间为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而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从知识的解读者变为了学习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地进行对学生的具体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美术素养。
二、美术兴趣小组的教学应用价值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小组范围内,根据相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美术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首先能够在小组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负责不同作品部分的绘画,实现了“绘画合作”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难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并利用自身特长服务于集体学习。学生需要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和相互配合,以此来达成美术课程的相应学习目标。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团队合作精神等才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和不断进步。
三、美术兴趣小组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大脑发育还处在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更加趋向于一些具象的形象,对于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进行反复的强调,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教学模式或者内容单一、无趣等情况,影响美术兴趣小组整体积极性。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尊重小学阶段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地去用多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四季之美的绘画创作时,就可以先让小组的学生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四季变化的风景图,又或者是向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季节更替的风景纪录片等等。学生在这些具象景物的观察当中,很容易体会到四季流转的主要特点,并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呈现过程中,能够与组内成员积极进行分享与探讨。[1]
(二)开展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必须要具备足够细腻的情感和足够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够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发现艺术之美。因此美术教师一定不能仅仅通过视觉启发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美术细胞,也可以采用声音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之美。比如说在美术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鲁冰花》这首歌曲,然后让兴趣小组内的成员在边听歌的过程当中边进行美术创作,不必让学生有任何的参考,只要让学生跟随这首音乐的律动,去捕捉自己在听听这首音乐时候的各类情绪,然后将这种情绪以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艺术融合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创新性思维。[2]
(三)基于美术语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育,还涉及部分美术专业词汇的运用,比如点、线、面的相關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量的专业性用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加深入课程的理论内容学习。因此,在美术兴趣小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尽可能对学生美术教学采用丰富的专业术语,为学生在兴趣小组的讨论与经验分享过程中能够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结语
兴趣小组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能够起到课堂组织优化的作用,基于小组单位,教师也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其次,在良好的教学组织情况下,也可以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供较好帮助。中小学美术课程在当前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培养、成长需求以及基本的艺术审美,都需要教师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方式开展课程指导。
参考文献
[1]田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天下(综合),2017
[2]蒋平.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