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明
摘要:挫折是一个人在正常社会工作生活中必然会碰到的一种问题,然而什么样才是"挫折"?根据现代社会学对挫折的定义:"挫折"主要是泛指当一个人在某些具有特殊目的的实践活动中,遇到一些无法克服或者是自以为所没有办法克服的障碍或者受到干扰时,使其实际的需要或者行动机会不能及时地得到充分的满足所导致出现的一种障碍。而学前教育中对于儿童抗挫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了解儿童抗挫能力的发展现状,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抗挫能力;挫折;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3-044
一、儿童抗挫能力的界定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挫折是一个人在正常社会工作生活中必然会碰到的一种问题,然而什么样才是"挫折"?根据现代社会学对挫折的定义:"挫折"主要是泛指当一个人在某些具有特殊目的的实践活动中,遇到一些无法克服或者是自以为所没有办法克服的障碍或者受到干扰时,使其实际的需要或者行动机会不能及时地得到充分的满足所导致出现的一种障碍。
儿童抗挫能力主要是指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遭受挫折时,能够有效地正确认识和承受挫折,并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预防措施,调节自身的心态,战胜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的能力。现今一些父母和家庭对于儿童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只注重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于儿童的意志品质、挫折的耐受性和排斥能力的教育、思想训练和锻炼等,使得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在其个体心理的发展及社会进步中存在一定冲突,这些影响因素都导致了儿童在其面临困难和严峻的挫折时,或猝然不安、或知难而退。由此可见,目前儿童抗挫能力的现状令人担忧。
而在学前教育的阶段,我们应该了解和关注每个孩子在面临挫折的情况和表现。挫折能够很好地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心理承载力,并为其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道路。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和增强少数儿童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自我适应能力等作为教育目的,根据儿童自身身心功能发展的变化规律和性格特点,创设有效的困境,让儿童尝试去正确面对、做出自我克服,从而促使其尽快经受到各种挫折、摆脱自我依赖。
二、儿童抗挫能力的年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抗挫能力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年岁差异。其中小班的孩子们在面临挫折时,通常表现为哭泣、依靠性强,沟通技巧差。在父母或者成人的激励与协助下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到忍耐和自己去排解一些交往领域的困难,但是独自面对交往领域的困境时却明显地表现出了无法承受。他们无法对他人的想象与意图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继而使自己产生了挫败感。另外,儿童入园以后的许多问题需要自己亲自去解决,这些新挑战,这也决定了该阶段儿童容易表现出较低的抗挫能力。
中班儿童在面临困难和沮丧的情况下,能够适度地接受忍耐,并且更加愿意运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但对于学习及交往等领域遭受的挫败困境还是存在一种畏惧的心理及逃避困难的行为。他们能对所熟知的事物进行简单抽象、逻辑化的思维,并且也能增强自己对于挫折感和情境的主体性认识。同时,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技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再需要以哭闹这种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挫折感。
而大班孩子在生活各个领域接受到的困难和挫折都有了明显降低,在面临学习与交往等各个领域的困难时都能够继续坚持尝试。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这种挫折中对于情境的了解比较客观,能够真正认识到他们自身的意志奋斗精神的重要性。
三、儿童抗挫能力的性别差异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儿童抗挫能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是因为儿童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别意识。儿童的基本性别认知差异与其他基本性别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3~5岁的少年儿童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基本性别意识,其基本性别的角色观和基本性别化的行为模式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在他们面对困难时遇到了挫折情境时,儿童的心理情感反应与行为反应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性格差异,但在整体上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
四、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抗挫能力的教育策略
1.学会辨识预警信号
在幼儿情绪开始爆发之前,行为和言论上都总是有着明显的迹象,仔细地观察儿童,在其情绪爆发前做好引导教育。
2.事先制定规则,让儿童养成规则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制定良好可行的规则,并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儿童,让儿童逐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克制力。
3.给予儿童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和特点,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放慢节奏,并给予儿童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来自行琢磨出走出挫折困境的应对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挫折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学前阶段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这决定了幼儿能否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同时幼儿老师要根据儿童的自身心理特点和其发展性教育的实际需要,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導下人为地创设一种环境,让儿童能够面临一定的"险境",并通过启发或鼓励他们通过自行摸索或者是合作来帮助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逐步摆脱对父母或是教师的依赖,进而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芳 陈国鹏 .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7,(5)
[2]冯江平 . 《挫折心理学》 [M]. 1991 .
[3]刘丽菊 关青 . 《家庭教育中儿童挫折教育新探(之一)》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4]胡韬 . 《国外主要挫折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