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到初一数学中小衔接教学工作的思考

2021-09-10 07:22黄升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5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黄升艳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中小学数学在内容、教法、学法以及学生心理认知等原因的差异性,导致很多初一的新生因为难以适应初中数学节奏快、题量大、题型多变、方法不唯一等的特点,总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以至于初中数学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中小衔接关键期的六年级和七年级,数学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就是笔者需要思考的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衔接;数学思想;儿童心理发展

一.研究背景

笔者自2015年站在讲台上已有六年光景,在这六年中,分别先后承担六、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甚至还曾有幸与一位小学名师一起上过中小衔接的课程,所以,关于中小衔接笔者感触良多。笔者曾在2018年上过一堂数学广角——《数与形》,该堂课活动过程丰富,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课堂气氛也是热闹而有序,当时曾获得各位教学前辈的好评,但是这堂课结束后一周,遇到相关数与形问题时,本班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反映,他忘记了这堂课到底在教什么?这引发笔者的深思,教学到底在教什么?比内容更重要的核心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中学、小学课堂应该注意渗透什么内容?

二.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中小学生的差异性

脑科学认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是大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所有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离开脑这一物质基础,任何心理现象都不会发生。3 岁儿童脑重可达 1 000 克左右(约为成人的 2/3),7 岁时达到 1 280 克(约为成人的 9/10),12 岁时接近成人,达到 1 400 克左右。因此学龄初期 7 岁到 12 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种运算思维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离开具体事物而进行纯粹形式逻辑推理会感到困难;这些运算仍是零散的,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学课堂应依附于实物,给予学生更多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的教学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内直径是8cm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7cm,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18cm。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当时由于笔者曾经两次教这个内容,但是两次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第一次以口述为重心,让学生在脑中直接想象,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整解答本题,后一次教此内容,借助透明水瓶和红墨水很好的完成了这一块教学,触类旁通,此类题型纷纷被解决。但是时至今日,再次回想本题,却发现在这类题型的处理上,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化归,让学生尽快感知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后续初中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而少年期 12 岁到 15 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即可以脱离具体物体,借助假设来逻辑推演的思维。所以,这一年龄段,数学学习正是由一般到特殊,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演变,再次回归到《数与形》,当时的问题如下:

如图,下面每个图中最外圈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照这样的规律接着画下去,第个图形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如果这道题目交给现在的初一学生来做,他们应该是可以深化到第n个图形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这是由他们的知识层面以及生理、心理的发展产生的一种变化,所以当初教《数与形》 的时候应该把环节过的慢一点,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先探索具体的图形中它的规律应该是怎样,可以让已经学有余力的学生直接探索第n个图形的规律。找规律依旧是初一教学的重点,只是如果学生在六年级就已经落实到位这一思想,那么到初一,随着学生生理、心理越发成熟,这一类问题应该是不用担心。

总而言之,在12岁也就是六年级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中小衔接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渗透更抽象的概念,深部不必太深,但广度应该是更广,而且此时,正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培养数学素养,也是他们容易接受的时候。而到了初一,就是决定学生持续向上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惶恐、期待,如果这个时候能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地位,多让学生当“小老师”,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有兴趣学习数学的同学获得成就感,让缺乏信心学习数学的同学增加认同感,那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的差异性

数学教学从根本上讲是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的这段话为众多数学家所共识: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所以说,比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数学思考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思考领域。在小学阶段,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中学阶段,需要通过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教学脱离不了具体事物,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而初中阶段,则更注重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

总而言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一的数学教学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笔者有如下感悟:

1.一定要做好教学内容、教法的衔接。小学老师要明白初中的教学内容,初中老师要清楚小学上到什么程度,刚开始七年级上册中第一章第一节——负数,这一块内容在六年级中已经出现,并且他们的教学目标共同点都是要认识负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在认识负数这一块内容就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可以把教学的重心用在“能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上。再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这就是小学教学中的方程,只不过到了初中,方程又需要细分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很利用和、差、积、商的关系解方程,这对于初中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将不熟悉的内容化为熟悉的内容,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2.课堂属于师生,应以学生为主体。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角度提出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并非靠教师的“满堂灌”教学可以培养的,所以课堂应该是归于学生,让学生来把握课堂的节奏,教师从旁辅助,而这样,也对应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满足于该年年龄段的孩子善于发言、勇于发言的特点,也是渗透数学素养的一个关键。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进行思维的载体。数学学科教育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正处于一个知识重建的一个过程,也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重要构建阶段,所以,对于初一的孩子要尽可能的向他们介绍数学思想,比如他们已经感悟过的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还有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分类思想、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

4.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与数学味。数学课堂就学科特点而言略微枯燥、乏味一点,但是数学也是会很有意思,比如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黃金分割、比如0.9的循环与 1  的大小比较……,再比如一些涉及到数学文化的素材等都是提升数学趣味性的工具,但是这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以上仅仅是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希望笔者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章建跃、朱文芳编著.《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1.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皮连.《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5.

[5]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6(03)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