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
摘要: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点,在教学中也到了教师的充分重视,而且家国情怀也是学科中很重要的素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充分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当中,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重视概念性质的学习,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使得教书育人的观念能够始终围绕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历史史实进行学习和分析,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落实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呢?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策略
家国情怀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相关历史学科知识时,能够形成对国家较高的认同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通过学科概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国家建立情感,以及在自身的价值观形成方面能够有所帮助,同时也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学习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形式,在课堂中有所渗透,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结合教材背景
历史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那么在进行概念性质学科学习时,就需要加强背景知识的拓展。而且历史事件虽然很必要,但是历史背景也是影响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决定着事件的最终结果。那么教师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中给学生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历史知识实际上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引导,能够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时无形中受到影响,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进行“百家争鸣局面”这一小节时,在进行备课环节当中,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由于这小节当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比较的多,既有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同时也有阶级分层方面,这些共同的因素所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学生也可以发现到各个历史事件,实际上其中经济政治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那么联系到如今的社会发展更是如此,这也让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有了一定了解。
二、构建教学氛围
实际上历史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重视到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课堂氛围的引导下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对学生的影响也会得到更快的凸显。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以及充分审视历史事件,从中深刻感悟国家发展不易,这也会无形当中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程度,并且感受到民族能够顽强抵御外敌的决心。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定的教学课件形式,为学生更快的创造出教学氛围。
例如,在进行“秦统一中国”这一小节时,那么在给学生进行这一小节知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当中给学生准备好课堂中需要运用到的课件内容,便于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准备相关的视频,更加方便学生通过具体的视频观察到当时的景象。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被多媒体的形式很好的吸引注意力,同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秦始皇这一人物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对于他所管理的国家相关的措施,既存在合理之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辩证学习。
三、结合教学反思
实际上在进行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只是重视到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学习,也应该重视到学生学习知识之后的反思,让学生能够关注到历史事件对于现在发展的重要性。需要让学生着眼于更多观察思考历史发展,结合当前的政治时事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广阔的眼界看待历史问题,同时也需要教导学生对于文化需要做到不断改善,既不能够全盘吸收,又要做到有所创新,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
例如,在进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小节时,在教学的环节当中,需要联系如今的科技与文化发展状况结合学习,这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背景,可以让学生有所学习,有所借鉴。实际上历史学习当中有很多的经验教训都可以值得被现在所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着眼于时代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更加广阔的眼界和见识去看待問题,在学习概念知识时,也不能够只是局限于同一个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知识学习之后需要及时的进行联系与整合,从中吸取经验,并且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实际上都需要学生仔细理解深入感悟其背后的含义。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还需要将家国情怀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落实到每一个知识当中,在课堂中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刻感悟,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且也能够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晓荔.关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1.
[2]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