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银
“先学后导”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区已实施了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改稿)中提到:“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 ]而“先学后导”的课改理念很好地诠释并实践了这一点。但金无足赤,世事没有绝对完美。任何真理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甚至是曲折的过程。在教育局和教研室的大力推动下,“先学后导”的课改理念得到了大部分数学老师的认同,目前却并没能全面铺开。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老师实行的是“阳奉阴违”或是“拿来主义”,而有些老师则发现了这个课改新理念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教研室和我们也进行了多次的研讨。下面,我就“先学后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用“台下十年功”,造就“台上三分钟”,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一些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拿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闭着眼睛也能上完这节课。”当然,这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三段六步”式教学模式的课改实施,却打破了他们的“十年功”。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只求安稳等退休的“老鸟”来说,利就成了蔽。这就是他们不愿在实践中使用导学案进行“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的原因。
要想实践好“先学后导”,我们老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用创新的目光看待课改,用我们的教学经验研制出更能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多学”的导学案及教学方式。每个老师拿到教研室下发的《微格教案、学生学案》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研读,再根据自己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案和导学案进行改编。除了第一年没参与课改,三年来,随着研讨活动和培训学习的增加,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课改理念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对教案和导学案已进行了几次的修改。
二、既要发展常规思维,也要发展创造性思维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到:“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3 ]创造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区现行的“先学后导”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课本自学。从形式上来说,是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但从思维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尝试题、练习题和作业题,也就是常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在优生中,体现得也比较少,甚至没有体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导学案完全脱离教材,也不是说所有的导学案都要让学生直接跳过教材进行新知探索。而是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创新的尝试。如概念性强一点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就可以依赖课本多一些,让学生边自学课本内容边思考。而实践性强一点的知识,则可以先把课本放在一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学习。不要怕高估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也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将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觉得,发展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我们“先学后导” 课改发展的思考方向之一。亨利·福特说过:“不创新,就灭亡。”现代社会不需要一切都循规蹈矩,偶尔的打破常规才能更向前发展。
三、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体差异
孔子曰:“因材施教。”《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和相应的发展,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要因材施教。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 4 ]
我区现行使用的导学案,即使老师在使用前进行了修编,也是全班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份。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主要由老师进行讲授,学生的思考机会不多不说,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就只负责听,甚至没有听,老师也不一定能发现,所以回答问题的永远只有小部分优生加个别中层生。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不高。而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因为是先让学生自学,老师再进行适当点拨指导。这样学生就要完成导学案上的题,就必须进行课本自学,必须思考分析,参与度自然就高了。所以使用导学案,就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扩宽学习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相同内容的导学案,即使每个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深度不同(如优生能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待进生却只是照搬答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依然关注不够,体现不够。而且,对一些比较简单直白的题,优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而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待进生又难以理解和完成,只能留空等别人说答案。因此,在编写或修改导学案的时候,如果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会令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学校,优中差生同样多的情况下,更应该作这方面的考虑。
这就是我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以及对今后“先学后导”的发展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可能这些不成熟的看法并不能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同,但是,这可以作为我今后在课改实践中思考和努力尝试的方向。发展思维也好,因材施教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通过尝试与改进,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360doc个人图书馆网友活学以致用,《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Z], Internet,2014年9月4日,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04/09/19227241_406932187.shtml
[2] 360百科网友jlh201,《少教多学》[Z],Internet,2012年10月14日,来源:https://baike.so.com/doc/339545-359602.html
[3] 搜狗问问网友你是我的浮生,《思维的分类有哪些》[Z],Internet,2008年11月19日,来源:http://wenwen.sogou.com/z/q106097393.htm
[4] 豆丁网友行走互联网,《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Z], Internet,2012年10月19日,来源:http://www.docin.com/p-50209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