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革
摘 要:问题属于开启高中生数学思维的钥匙,同时,也是提升高中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条件,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习惯于以主导者、权威者的角色来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学生对于探究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处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态,导致课堂教育效率比较低。而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之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者、思考者,化被动数学学习为主动数学学习,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養;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领悟与认知,而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数学理论知识讲究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知识运用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期间,需要全面考察高中生实际的数学学习需求、学习进度,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来构建问题教学情境素材,让学生感知到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数学教育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核心素养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丧失了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自主思考、独立探究中感知到趣味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
(二)锻炼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育活动,教师只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才能够锻炼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点、不足之处,借助于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能够自主表达学习观点、升华学生的数学系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探究知识,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一)以实践为导向,构建数学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此来构建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问题情境活动中,更为牢固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借助于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同时,教师要注重实践导向的指向性,有针对性、目的性体现出难点与重点数学知识,让学生脑海中构建清晰的数学学习思路、解题思路,从中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技巧与方法,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与领悟。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推理和证明”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例题来构建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是已知数学条件,并且满足于,求得。对于这道数学问题,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较为熟悉的真实生活现象来构建问题情境:假设我们有100克的糖水注入到杯子中,那么糖水中的具体含糖浓度为20%,假如再次往杯子中注入10g的糖,那么杯子中的糖水会变甜了还是变淡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在实际的生活中,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就会明白杯子中的水会更加甜,接下来就需要借助于分数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推理问题,从而得出,之后再简化数学式子,就能够对而出正确的答案。教师把实践活动作为导向内容,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数学不等式,从而感知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加专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获得更为理想的数学学习效果,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规律、数学解题规律等。
(二)引导学生思考,从中来创设问题情境
素质教育理念下,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思考属于数学学习中获得灵感的源泉,在日常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思考身边的生活素材、事物,以此来更为牢固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数学概念,在应对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多思考,设定相应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掌握数学解题规律、技巧,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正弦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定数学悬念,让学生在解答疑惑、思考问题过程中整合“正弦定理”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先提出数学问题:“在之前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于三角形已经有了全面的认知,对于大角对大边同学们有谁了解它的证明过程?”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一个学生家中拥有一块三角形的黄瓜地,需要在地里面种上黄瓜种子,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菜地中的一个夹角与两条边计算菜地的总面积,需要采用何种方法展开计算?”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来引入“正弦定理”数学知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正弦定理公式,让学生利用公式来计算菜地的实际面积。又比如,在讲解“排列与组合”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联想生活中的旅游景区,并且设定相应的问题情境“小红、小明、小刚3个人需要游览景区中的4个景点,并且每一个人最少游览一个景点,一共有都多少种方法?”在设定问题情境之后,学生通常都习惯于采用分布计算的方法,最终能够得出72种方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运用列举法,把能够涉及到的方法都陈列出来,最终会发现只包含了36种方法,之前的算法中存在重复计数的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还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让思绪始终处于运转状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加深对正弦定理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设定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多多设定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以此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课堂提问、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数学问题缺乏一定的启发性与开放性,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无法展现出数学问题情境的教育优势。由此,教师需要多多设定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数学问题,从中来表达自己真实的学习想法、观点,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预期的数学学习目标。
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数学知识的时候,要想让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推理与联想,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内容,构建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从中来提出问题:“通过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们能够总结出几种具体的解法?怎样正确计算圆心到达直线之间的距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写出圆锥公式,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解答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够从中掌握技巧、方法,学会多思路分析数学定理与数学公式,以此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一道例题为“曲线3属于上半椭圆和部分抛物线构成的,并且C1与C2之间的公共点为A与B,其中离心率为,需要结合图1和条件来求得a与b的值。”对于这道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解答问题,最终总结出C1与C2方程之中,y=0,那么b=1,A(-1,0),B(1,0)是上半椭圆中C1中的顶点,可以设C1半焦距为c,同时,结合,,最终得出a=2,b=1。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去总结与归纳,出示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开展多元化练习,从中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每一个数学学习阶段,教师所要设定的开放性数学问题情境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数学初级认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接触新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深入阶段,教师要通过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期间,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数学原理、数学概念等,实现全面覆盖、由点及面,让学生围绕数学问题来深度思考,内化所学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评价阶段,教师也可以设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寻找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数学实际学习需求,科学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鞏固数学知识,从中拥有更为全面、深刻的数学学习认知,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技巧与规律,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与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除此之外,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此来设定差异化的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数学学习进度。
参考文献
[1]刘亚婷、贺镇坤、蒋会兵.基于布依民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视角的情境创设实践与探索[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6):94-97+117.
[2]高翔.20世纪以来中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与要求的演变[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3):30-35.
[3]徐斌艳.高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