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琴
语文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在初中正式建立的,小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更多的是叙事文,就像读故事书一样,而作为初中生,需要理解语文课文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亲人的感情,或者对于这个社会的批判,而且在初中语文试卷上,阅读理解一般是有教育意义的,需要学生自己找出这层教育意义进行答题,所以教师引导初中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是很有必要的。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是指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理解,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首先阐述多元解读的含义,然后将理论与初中语文课本进行结合,提出几种对初中语文课文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其他初中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多元解读是指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理解,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即教师引导学生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物一层一层地剖析,从而使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让语文阅读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人物变得更加丰满真实。通过对阅读的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本文将理论与语文课本的实例相结合,提出几种初中语文阅读多元解读的实施途径。
一、善于发现人物的立体形象
初中课文以记叙文、议论文及抒情文居多,记叙文占有更大比重。记叙文中少不了对人物的描写,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时,可以从发掘人物形象下手,人物是文本中的灵魂,作者笔下的一切不仅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作者想要说的话,文中的人物连接了课文、作者及读者的三方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立体形象,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朱自清全文都在描述他的父亲,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父亲去买橘子过月台时,文中这样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体现父亲虽然十分不易,却要去买橘子给作者,表现出父亲对作者的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体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播放父亲去买橘子及作者与父亲分别这一段,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渲染父子的离别气氛,让学生们通过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体会作者与父亲的离别之情,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地存在学生的脑海里。
又例如,少年闰土是一个单纯、朴实、活泼、勇敢、机灵的孩子形象,鲁迅讲“看瓜刺渣”“雪地捕鸟”等故事,充分地展示闰土开阔的眼界,是一个极其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形象。然而,中年闰土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变成了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是中国的封建思想让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截然相反。在引导学生学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截然相反的闰土形象,多元解读人物的立体形象,让学生各抒己见,分享他们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闰土角色的感悟。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设置学生角色扮演、辩论、朗诵等形式讲解一篇课文,也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把课文里的内容情境再现,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思考。
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时,找一些安塞腰鼓表演时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对于在课堂上看视频这件事,学生都有极大的兴趣。光靠文字的描写和教师的讲解,不足以让学生想象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景,也不能让学生领略到陕北人民对生活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看完视频后,需要请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感悟,不能只是看完视频就算结束了。对于这一课,学生不仅需要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热情,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陕北人民对生活的态度。追溯到安塞腰敦的起源,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在秦朝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个士兵身上都背着鼓,用于警报。将语文课本与这些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再好好查阅资料,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
三、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小说类型,有人物、时间、地点,有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的结束,一般而言,这是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是有些作者,有一些想说却又未说,或是只说出一点点,用省略号来结束整个故事,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故意“留白”。这种“留白”意在给读者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作者的整篇文章进行理解,来完善丰富结尾,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对于这种以“留白”结束的文本,教师可以在课堂留出一部分时间,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作者形成共鸣,检验学习完整篇课文后,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样就算小说结束了,却给读者留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于勒叔叔最后是赚了钱,衣锦还乡和家人团聚,还是孤独一人,客死他乡,都没有继续交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的逻辑范围内进行“补白”,也可以针对衣锦还乡还是客死他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把学生分为两个辩论队,根据在小说前面部分对于勒叔叔这一人物的理解,辩论于勒叔叔的人生结局。需要注意的是,“补白”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推理,不能依着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有合适的范围,教师要控制辩论的节奏和范围。“留白”和“补白”都是对文本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可以用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多元解读文本主题
初中语文阅读,大多以一件事或者几个人物展开,通过读者的多元解读,才能读出中心思想,明白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些文章,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并不止一个,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让学生理解多个主题。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诗歌的形式,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想要祖国统一的美好心愿。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生大多能快速地体会,而作者想要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歌曲及多媒体的形式,突出余光中在台湾生活的背景,以突出台湾生活的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另一种主题。
综上,本文通过理论与初中语文课本实例的结合,总结了三种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实施途径。在对文本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師要注意细节,小到一个句子,人物的一个言行举止,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中,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文本多元解读的效果。在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营造开放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讨论,敢于各抒己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2)课堂节奏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教师要控制节奏和范围,学生的讨论结果应该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到,课堂应该严肃。(3)教师也要有多元解读的意识,和学生共同开展讨论,听得进每个学生的声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