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

2021-09-10 22:55:15胡文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模式乡村振兴

胡文芳

摘要:在社会飞速进步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走向更高的时代。重点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实现农村脱贫脱困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如何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农业、生态、空间建设的资源要求等,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引导。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战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与之相对应的体制也进行了系统化的变革和完善。乡村区域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构成,对于实现全域土地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背景下,我们需要识别村庄规划中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矛盾的地方,并更新和完善村庄规划细则,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1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从一定区域出发,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序上进行统筹安排,分为全国、省级和市、县、乡镇五级,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三种类型。新的国土空间体系将相互冲突、各自主导的如发改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住建部门的城市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四个子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和问题,归因于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治理工作中刚性思维较重,多元主体民主协商治理培育不到位;社会组织力量在价值偏差中引发认同困境,个体治理认知理解不够深刻产生抵触情绪等,使治理共同体在治理实践中难以形成。二是一些方向性的政策法规缺乏精细可行的制度方案,基层治理创新不足,事务权责划分不清,治理内生动力不足,同时治理体制与当前乡村结构不相适应。三是部分乡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生态不良,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农民与村干部在资源、资本和话语权上的博弈处于不平等地位,内生性的不足与外源反馈的负效性致使融合困境,最终导致治理能力退化和行动“低效”。四是数字乡村发展中“乡村技术治理”的技术加持作用未完全显现。技术作为乡村振兴的变量,能够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协作,从而最大程度地整合乡村资源,达到治理效能最大化。

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

3.1产业+生态+旅游带动模式

乡村城镇地区对于推动整体流域内的生态建设质量,实现产业互补与引导,构建特色产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可最大程度的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利用区位优势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农民群众搭上旅游发展的顺风车;通过国土绿化工作实现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产业+”模式,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相呼应,实现农民的不断增收、产业的不断增效、生态的持续性增值式发展。

3.2协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优先考虑自然资源保护,有序利用,建立资源利用网络,促进水、森林、耕地、草地、海洋及矿产资源等综合协调利用。(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优化江河湖泊水库水系,明确管理和节约要求。坚守水资源承载力下限,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方式等控制指标,对重点江河、湖泊沿岸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重点公益林比例等主要控制指标,并加强林地管理力度。强化林地使用监督管理,提出严格实行采伐限额、林地有偿使用政策,加强野生珍贵植物保护的要求。(3)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有效实施耕地数量、永久基本农田等监测指标,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提出耕地动态控制、综合监管和联合实施措施。(4)草原保护与利用。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确定植被综合覆盖、禁牧区和草原灾害防治能力指标,建立草原基本保护制度。(5)海洋岛屿的保护和利用。确定海洋保护区面积和围垦规模等控制目标,实施海洋生态空间保护,保护海岛生物多样性,恢复海岛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海岛自然资源。严格控制海洋岛屿的使用,将其分成海洋功能区,严格限制复垦生态敏感、脆弱、自然净化能力薄弱的海域。(6)矿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确定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优化矿产资源的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效率。

3.3完善土地资源规划建设指标

首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要注重土地资源规划指标的建设工作,更好地拓展国土空间规划方式和路径。通过将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高标准的统一规范,为最终落实专业化的土地资源规划指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要使国土空间展现出地域性特点,相关地区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国土资源管理,为进一步实现土地规划管理制度的全面覆盖提供基础。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指标设置需要契合城市特征,映射城市的发展战略内容,在更大程度上拓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内容的深度和宽度,以便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4合理引导產业发展

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对于村庄整体规划的评价依据主要涵盖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引导产业的发展:(1)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就地消费等环节,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土地用途可确定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2)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在农民集体依法妥善处理原有用地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关系后,将符合规划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

3.5文化传承带动模式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意式发展,最大程度的提炼乡村文化符号,积极打造和构建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为融合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重点引导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的“度假转变”,为进一步的激活乡村变化,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保留乡村原有建筑和景观景色的前提下,加强室内现代化服务设施,将乡村文化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不断推动本土文化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多元发展,促进创意再生,积极打造乡村名片。

结语

通过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分析发现,宏观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细节性的问题,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思想层面与技术方式上统一标准,探索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林,靳相木,吴次芳.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逻辑路径与基本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19(1):1-8.

[2]杨永宏,李增加,杨美临,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县域空间规划[J].环境与发展,2016(1):1-5,23

[3]胡守庚,吴思,刘彦随.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与关键技术初探[J].地理研究.2019.

[4]万婷,张淼.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土地整治综述及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模式乡村振兴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江西省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1:46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