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育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工作可以在院校内开展的校园活动中完成,通常高职院校内的育人组织都比较多。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组织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内育人组织的类型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院校组织字育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一些新媒体环境下育人工作开展的意见,希望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完成育人工作,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组织;育人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学生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组织育人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其以后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规模比较大,所以在高职院校内也会有不同的育人组织出现。育人组织的不同,所采取的育人方法也不相同,高职院校在展开育人活动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育人活动。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院校组织育人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只有对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才可以发现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院校组织的育人工作做出合理的调整,加快育人工作的进程,有助于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育人组织的类型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内的育人组织分别有党委、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大学生社团、学生会、校工会、校委会、学术委员会、学校公众号、微博、校园贴吧等[1]。高职院校内的育人组织类型不同,其育人的类型也不相同,通常会按照不同的层级标准把育人组织分为不同的类型。高职院校通常会把这些育人组织分成两类组织,一类是自制性组织,自制性组织通常包括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学生会、校友会以及校园贴吧等;另一类就是非自制性组织,非自制性组织有二级学院、学校党委、学校公众号等。根据育人方式和育人组织的不同,又可以被分为直接性育人组织、间接性育人组织和网络空间育人组织。直接性育人组织有思想道德建设委员会、教研室等。间接性育人组织有学校的行政部门、护校会等。空间育人组织有学校的微博和公众号等。不同育人组织的育人方法也不同,但是,高职院校内的这些育人组织对学校的育人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内所有育人组织的目的和功能都是相同的,都对校园内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组织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于校园内社团建立不够重视
学校社团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内开展育人工作时,没有意识到校园社团对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学校社团在组织校园活动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出社团的育人功能[2]。部分高职院校内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通常都存在着参加社团活动会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错误想法,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对学生没有什么益处,反而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所以对于社团在校园内开展活动时,一般都不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部分高职院校在学校社团组织活动时,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如社团开展活动需要学校提供资金帮助时,社团活动和学校其他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部分学校常会选择放弃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严重阻碍社团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学生对社团活动提不起兴趣时,部分学校也没有鼓励学生积极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反而,部分学校在对学生申请建立社团审核时,审批的过程比较复杂,审批通过的几率也较低,很多社团的建立和社团活动没有通过审核,无法顺利的开展活动。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社团的建设,导致校园内社团的数量不断下降,校内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没有办法得到丰富,出现部分学生在业余时间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中,经常出现在网吧、电子竞技馆等不良场所,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各组织的育人作用也没有办法充分体现。
(二)教学活动存在不足
高职院校育人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借助校内教学活动来进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很好的提高。然而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中,育人活动的开展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3]。比如,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内的教学教师缺少必要的培训,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并没有参加过和育人有关的培训活动,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育人的意识比较差,教学能力提升的也比较缓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人,其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可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些反面影响。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如果其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制定,在教学中还是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为主,不仅会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都在教学中忽视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前期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导致部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情况。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思想政教育课程通常都会作为学生自有选修课程,课程讲解的过程也是枯燥乏味,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影響育人效果。
(三)虚拟网络育人工作进展缓慢,育人保障存在欠缺
网络空间育人组织通常包括学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企业账号等。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育人工作时,常会忽视运用网络空间进行育人。所以,很多院校在育人工作中,虚拟网络育人工作的进展也比较缓慢,经常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部分院校在育人中很少借助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虽有少部分学校会在必要时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但是对育人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从而出现少数人员利用网络传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导致学生在接触到网络之后,不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甚至还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对育人工作起到限制作用,影响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4]。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所以,在高效育人组织育人的工作中,也应充分利用网络组织开展育人工作,使高育人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改善育人质量。
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保障工作,为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育人工作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为,学习氛围存在欠缺,校园内的图书馆学生可以借阅的图书种类不齐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待提高等[5]。高职院校在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院校并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也没有在学生中间进行相关的调研活动,在学校不够了解学生对育人工作的需求时,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其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育人工作的开展和育人效果的提升都存在限制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影响下高职院校组织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的途径
(一)加快校园社团的建立进程
在互联网时代中,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校园社团的建立速率。通过促进校园社团的发展,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课后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形成興趣爱好,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校园社团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并且申请加入,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们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6]。在新媒体环境中,在大学生申请建立社团时,院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建立的社团进行审批,不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也可以减少社团建设申请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二)丰富教学活动类型
高职院校在育人工作中,社团组织活动时,学校也可以主动为社团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社团的发展。新媒体背景下,在社团负责人向学校申请资金援助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交相关的申请报告,提高申请效率,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在加快社团建立的同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允许“民间社团”的成立,促进教学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和多样。“民间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出发自发性建立的社团,如文章朗读社、学习社等,一些学生对文章朗读比较感兴趣,通过建立相关的社团,可以把热爱朗读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热爱朗读的学生可以经常相互交流文章朗读之后的心得体会,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是育人时遵守“以人为本”的重要措施。为使学生加入文章朗读社,并且和文章朗读社的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学校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帮助“民间社团”建议网上报名入口,社团社长可以使加入社团成员组建qq交流群,让社团成员可以通过qq群进行相互交流,不仅给育人工作带来便利,也提高育人效率。
(三)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育人工作,加强育人保障力度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其育人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方面,另一方面是道德方面[7]。其中,在道德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和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活动,对校园内的学生进行一些政策的讲解,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促进育人保障力度提升,联合学生特点及实际需求组织有针对性的育人教育。
例如,校内各组织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千与千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懂得感恩、坚强、勇敢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教师的育人工作目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的丰富,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组织育人的同时,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在开展育人工作时,也要合理的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减少育人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在高职院校组织育人工作时,也要注意通过学校社团、教学活动、校园活动、网络虚拟育人等活动开展,并运用网络技术加快育人效率,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延.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9(16):P.273-273.
[2]陈文甜.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宏观环境构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4):69-73.
[3]胡荣.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368,370.
[4]李焯晨.新媒体环境下"00后"大学生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0,388(19):121-122.
[5]鄢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新方式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20(1):15-16.
[6]朱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新方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旬刊,2019(4):8-9+25.
[7]张学.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4):42-46.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思政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实施路径探索与创新(No.2019XM13);2018年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移动终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研究(No.2018XJSK07)。
作者简介:吴湘君(1988.11-),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