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加工方式探析

2021-09-10 07:22鲁周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鲁周焕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加工应遵循信息加工整体化、思维活动高阶化、加工过程自主化和活动形式多样化四个原则,教师可运用问题链、思维可视化工具、自主提问和阅读圈等四种方式加工文本信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信息;加工方式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文本信息加工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基础性作用。文本信息加工是指教师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提取和整合文本陈述的信息,包括事实、观点等浅层信息和内涵、思想等深层信息。

笔者认为,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信息加工需遵循四个原则,可以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加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文本信息加工需遵循的原則

(一)信息加工整体化原则

文本信息在主题的引领下借助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层级传递,每一层级的信息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教师在加工文本信息时,既要着眼局部,分析各个层级传递的信息,更要统筹全文,梳理层级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碎片化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学生对文本信息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二)思维活动高阶化原则

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离不开思维活动。通过记忆、理解等思维获取的往往是碎片化、事实性的信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不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升理解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分析、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来加工文本信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取字面信息,更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推论和评鉴,加深对文本信息的理解。

(三)加工过程自主化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1]。在加工文本信息时,教师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活动形式多样化原则

教学活动是文本信息加工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能否直接获取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会让学生失去参与课堂和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深入解读文本,勇于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群体活动,从而增添文本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乐趣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除此之外,不同文本、同一文本的不同段落的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选用合适的方式加工文本信息。

二、文本信息加工的方式

(一)问题链

问题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特点,将学生一次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难以实现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分解成指向明确、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群[2]。问题链是一种体现教学观念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提取和整合文本信息[3]。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信息的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再依托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子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思维层次上由低阶逐步向高阶过渡,确保学生都能参与其中[4]。同时,教师要避免提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思维无法连续运转,获取的信息碎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链自主加工文本信息,形成完整、连续的信息链,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表层信息,理解文章的内涵。

案例1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Heritage的Reading and Thinking部分是一篇题为“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的说明文,文章通过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坝时保护神庙的例子讲述如何解决问题及合作的重要性。文本信息层面解读的重点和难点是埃及政府如何解决保护神庙这一问题以及归纳问题解决的常见步骤。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How did the Egyptian government solve the problem? What’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olving a problem? 然后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如下几个层层递进的小问题。

Q1: Why did the Egyptian government’s proposal lead to protests?

Q2: What problem did the government face?

Q3: What did the government do with the problem?

Q4: How did the United Nations do with the problem?

Q5: How were the cultural relics saved?

Q6: Why was the project regarded as a great success?

Q7: Based on the case, can you come up with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olving a problem?

Q1至Q6均为浅层信息问题,紧紧围绕“埃及政府如何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这一核心问题,展示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发现问题(Q1)、提出问题(Q2)、分析问题(Q3)、解决问题(Q4、Q5)、评价结果(Q6),学生通过运用理解、分析、归纳等思维可以从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Q7属于评价型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埃及政府保护神庙的例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需要运用高阶思维,根据所获得的综合信息,归纳共同特征,概括内在规律,建构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梳理内在联系,更能增加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5]。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式工具,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6],具有简单、直观、形象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是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一种常见形式。另一种常见形式是思维地图,包含圆圈图、树状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括号图、桥型图等。

现象说明、事理阐释类说明文往往主题鲜明、脉络清晰,主体部分运用对比、定义、过程、举例、因果、分类等方法对说明对象进行具体的阐释、说明,行文逻辑性强,但该类语篇专业词汇多,句式结构复杂,较为抽象。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行文逻辑,采用合适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复杂、零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建立起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加工文本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过程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将信息条理化。

案例2   在高一的校本课程课外阅读中,学生读到了一篇题为“Are You a Procrastinator”的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介绍事件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的文章,作者详细阐述了拖延症的表现、成因及解决方法,文章较长,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信息,在阅读前,笔者在课件上呈现了一个复流程图,图中展示了拖延症的成因及克服方法,同时留有多处空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阅读之后小组合作,提炼语言,填入空白处(见图1,斜体部分内容为学生填写)。

复流程图为学生梳理复杂的文本信息建构了一个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主次信息,建立起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而对拖延症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为探究文本结构和主题意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自主提问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自主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视角和思路,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提问。

1.教师预先解读文本并设计提问点

自主提问的目的是要借助学生所提问题加工文本信息,因此这些问题要与阅读材料高度相关。教师要在课前深入解读文本信息,提前预设学生问题,并设计提问点来触发学生提问。提问点既要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内容丰富,能引发学生思考。文本标题、图表、关键词句等都是常见的提问点。

2.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呈現提问点并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后,教师应该用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比如: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

3.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他们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自主阅读,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思维寻找答案,并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等语篇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文体特征,材料内容能用标题、图表进行高度概括,适合用自主提问的方式加工文本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教授语篇的意义,而且可以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处理同一类型的所有语篇。

案例3   在一次拓展阅读课中,学生读到了一篇题为“Fan Jinshi: The Daughter of Dunhuang”的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章,作者详细介绍了樊锦诗扎根敦煌的前因后果以及为保护莫高窟做出的巨大贡献。人物传记的标题反映人物姓名或典型事件,正文详细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通常配有人物照片或重要事件的相关图片,因此笔者采用自主提问的方式来加工文本信息。

阅读前,笔者先和学生分享了一则新闻“On September 29, 2019, Fan Jinshi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Honorary Titles for her outstanding work of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s”,然后由问题“Have you ever heard of Fan Jinshi?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引入话题。由于学生对樊锦诗知之甚少,笔者接着在课件上呈现了本文标题和樊锦诗的照片(见图2),进一步补充樊锦诗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提问点,通过问题“So few of us know about Fan Jinshi, and you may have many questions.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r?”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同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如:

① Who was Fan Jinshi and what does she do?(展示型问题)

② Why did she go to Dunhuang?(展示型问题)

③ What contributions did she make to Dunhuang?(参阅型问题)

④ What difficulties did she meet there and how did she overcome them?(参阅型问题)

⑤ Why is she called “The Daughter of Dunhuang”?(评估型问题)

这几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需要学生去理解、分析、判断、比较、评价文本信息。笔者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无干扰阅读,在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中自主提取和整合所获信息,之后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对相应信息进行归纳整合。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自主提问,自主阅读并分享,不仅提高了自身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更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加工文本信息时看似冷场,但思维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发展了阅读思维品质。

(四)阅读圈

阅读圈是一种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与分享的阅读活动。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有目的地阅读并完成自己的任务,常见的角色包括组织活动的小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概括的人(summarizer)、负责联想的人(connector)、找重点词汇的人(word master)、提炼语篇信息的人(passage person)、负责研究文化的人(culture collector)。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角色可以进行轮换,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阅读圈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分工的方式自主深度探讨文本,鼓励学生阅读与思考,由个体的读与思和小组的讨论与分享共同组成[7]。

介绍事物发展的说明文往往信息呈现模式比较固定,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圈活动来加工文本信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信息,并设定相关的角色。阅读圈中的小组长要准备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但一开始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直接提供问题。当学生慢慢对阅读圈活动熟悉,阅读理解水平提高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提问,解决问题。阅读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案例4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的阅读部分是关于现代英语形成的过程,其中第5至第7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展开,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英语发展的特征和原因,许多信息高度类似,因此笔者采用阅读圈的形式让学生加工文本信息。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得出“English has changed over time”这一结論,然后提问:From this conclusion what information would you like to explore about English?旨在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愿意发掘并解答的问题。学生普遍提出了三个问题:When did the changes happen? Why did the changes happen? What’s special about English at each time?笔者又补充了一个问题:What’s the driving factor behind each change?根据这四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的阅读圈,角色包括负责时间的人(time master)、负责找英语特征的人(feature collector)、负责寻找变化原因的人(reason seeker)和负责提炼驱动因素的人(driving factor summarizer),并要求四人轮流扮演不同角色,把阅读结果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制作表格进行归类,并在阅读结束后与其他小组分享讨论。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所读信息进行加工,通过不同的角色在组内依次汇报、分享和讨论,既从各个角度进行阅读锻炼了不同的能力,又拓宽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文本信息加工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信息组织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高阶思维去提取和整合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信息加工的常用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善阅读教学,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善丽. 浅析高中英语阅读课导入的有效应用[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6(12):49.

[2]王后雄. “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10(5):50.

[3]钱剑英,徐钰,杨新辉,等.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65.

[4]郭异斐. 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10):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3.

[6]张俞.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过程教学写前阶段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4):50.

[7]陈则航. 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48.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以《祝福》教学为例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