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君 陈俊
摘要:战争隐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常用的隐喻架构。架构能够促使人们对被描述的事件产生特定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中国抗疫图鉴》主要运用战争隐喻架构叙事,选取抗疫过程中的突出事例,采用多模态隐喻形式,讲述抗“疫”中国故事,展示中国人民抗疫的集体力量。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模态隐喻;《中国抗疫图鉴》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5-005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架构理论的中美外宣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对比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YYD002;淮阴工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多模态隐喻视域下中国儿童绘本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HGS003
一、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了明确的定义,即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2月28日在湖北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争隐喻是我国媒体在对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使用最多的隐喻架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合“人民号”平台号主“我是K董”策划、制作、发布的长卷漫画《中国抗疫图鉴》(以下简称《图鉴》)采用多模态方式,使用宏大的战争隐喻叙事架构,深入刻画了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共同抗疫的坚强决心和有力行动,展现了在武汉两个多月抗疫过程中的英雄人物以及平凡人的伟大故事,引起了网友强烈共鸣。
二、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隐喻
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认知行为方式,隐喻的构建基于人类共同的体验和认知[2]。隐喻认知能够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形成理解事物的新框架,从而产生新的意义[3]。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福塞维尔认为隐喻不仅仅只存在于言语交际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类其他的交际模态,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中。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往往是多种模态共同作用,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4]。典型的单模态隐喻是指单纯的图像隐喻和文字隐喻。多模态隐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说,多模态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属于不同的模态,如源域是文字,目标域是图像。从广义而言,多模态隐喻是指由两种以上模态参与构建的隐喻,如文字—图像隐喻就是较为常见的典型的多模态隐喻。谢竞贤结合福塞维尔的多模态隐喻理论,探索了文字文本和非文字文本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字文本在多模態隐喻中发挥着两种功能:画龙点睛的功能和强化的功能[5]。
(二)架构理论
架构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最早引入语言学研究之中的。他认为架构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经常经历的某些情景,人们对于新的经验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原有的架构。莱考夫认为架构是一种有关世界运作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结构[6]。架构通常以隐喻、意象、文化故事及其与大脑情感中心的神经连接来表现的。人们在理解和认知事物的时候常常会潜意识地使用架构。架构有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之分,表层架构是指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而深层架构是指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价值观。只有当价值观与人们的架构相契合时才会被人们广泛接受[7]。架构即运用符合自身世界观的语言,再架构是改变公众看待世界的方式[7]。架构和再架构是外宣主体利用宣传语言说服受众、达到宣传目的的重要策略。因此,只有当架构和再架构与受众的价值观契合时,才能被人接受。赵秀凤认为隐喻场景能够对话题在某一时期发挥架构作用,信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利用特定隐喻场景解释抽象的思想,并同时营造情感效果,对公共舆论进行塑造和引导[8]。恩特曼将架构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架构就是通过选择部分事实,使其在传播文本中更为凸显,从而使传播效果最大化[9]。汪少华认为架构以叙事为基础,能够提供思考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逻辑,具有动态性和较强的感染力,更容易被接受[10]。架构能够为某类事件的整体场景提供预设,也能凸显某个事件特定的视角。在《图鉴》中,创作者用16个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四字成语架构了16个抗疫场景,对于促使读者理解《图鉴》中的漫画和文字中的隐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功能,同时凸显了中国人民集体抗疫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抗疫图鉴》中的战争隐喻架构分析
战争隐喻是人类的基本隐喻之一,人类的战争经验对于人们的语言和思维有深刻的影响。《图鉴》中通过图文多模态方式,以战争为源域,映射到目标域“防治新冠肺炎”,架构了“防治新冠肺炎就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为防治新冠肺炎预设了战争场景。《图鉴》用16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四字成语架构了战前、战中和战后三大战争场景。“归心似箭”描述了战前老百姓的祥和情景,通过火车站前购票和购买年货的画面,构建了中国民众准备全家团圆过春节的战前祥和场景。“平地惊雷”“山川肃静”“八方驰援”“神兵天降”“壮士出征”“众志成城”“白衣披甲”“赤子仁心”“鞠躬尽瘁”“匹夫有责”“曙光乍现”这11个成语激活了作战框架,描述了武汉进行新冠肺炎防治的过程。“山河无恙”“英雄回家”“举国哀悼”“武汉重启”这4个成语构建了战后重建场景,描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人们重回生活正轨的情形。四字成语构成浅层架构,为理解图片中的隐喻起引导作用,图片中的画面及文字为深层架构作进一步的阐释。战争隐喻和一系列架构组成了战争的复合架构。
(一)战前隐喻架构
《图鉴》创作者首先通过“归心似箭”这个四字成语,架构了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急切回家团聚的心情,并配以两张春运和购买年货的图片,体现在春节中国人民期盼全家团圆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后面疫情突然发生,危害健康、阻拦中国人团圆的新冠病毒成为人民的公敌作了铺垫。同时也隐喻了疫情战争发生的背景、时间和主战场。
(二)作战过程中的隐喻架构
11个四字成语架构了11个战争场景,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以武汉为主战场的抗疫全过程。
“平地惊雷”架构了新冠病毒入侵的突然性。图片中咳嗽的大爷、黑夜中向上升起的无数双手、紫色的病毒、钟南山严肃的表情、病毒和幽灵的共存,构建了概念隐喻“病毒是敌人”,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山川肃静”喻指封城后的武汉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图片上武汉夜空灰暗,长江边消毒工作人员正在喷洒消毒,暗示了疫情的严重性,以及疫情暴发后人们对于疫情的恐惧。“八方驰援”构建了战场后方支援场景。在此框架中设计者选择了一系列图片,如人们将双手伸向高高在上的口罩、工人加班加点制作口罩、着急将口罩送往武汉、向武汉捐赠和运送物资的志愿者及农民、志愿者们把蔬菜等物资装在去往武汉的大卡车上等场景,进一步激活了深层架构,展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口罩、蔬菜等物资是送往前线的战略物资,凸显了口罩、蔬菜等日常用品在抗疫战争中的重要性。“神兵天降”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配图中工人忙碌地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激活了深层架构: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工程师和工人是英勇善战的援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效指挥下一定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壮士出征”激活了战士前往战场作战的场景,图片中从上海、重庆、西安出发坐飞机前往武汉的军队医疗人员就是作战的先锋队,激活了深层架构:疫情就是军情,中国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其使命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众志成城”构建了团结一心、共同作战的场景。图片中坚守在村口进行疫情防控的村民、正在对市民进行体温检测的警察、蹲在地上吃方便面的交警、由党员先锋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使共同防控疫情进一步具象化,隐喻在每个社区、村庄都筑起了防控“墙”,全国人民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地打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激活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全国一盘棋、共同战胜困难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层架构。“白衣披甲”“赤子仁心”“鞠躬尽瘁”构建了战士英勇奔赴前线,为保护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战斗场景,医护人员就是英勇的战士,赶赴武汉就是奔赴战场,竭尽全力抢救病人就是英勇作战的场景。通过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前与亲人告别、医院里抢救病人、疲惫至极随地而憩等图片,进一步构建了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匹夫有责”构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参与疫情防控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一系列图片描述疫情期间普通民众如何担当起抗疫责任,如图片中父亲不让带着礼物回家看望父母的子女进门,用竹竿和竹篮挑回礼物,邻居对窗喝酒,醒来发现假期延长的学生,在家与毛绒玩具一起用餐的女性,父母与孩子一起做作业,在家通过直播授课的老师等图片内容,进一步激发深层架构,展现了每位公民都把抗疫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曙光乍现”构建了战争出现转折点的场景。通过画面中喜極而泣的医生、相拥的护士、4位举起右手向上跳跃的医护人员、戴着口罩拖行李箱和背包的年轻男女与医护人员告别、小男孩向护士鞠躬致谢等场景图,使疫情得到好转这个目标域更加凸显。
(三)战后隐喻架构
“山河无恙”“英雄回家”“举国哀悼”和“武汉重启”激活了战争后天下太平、作战英雄胜利回归、全国悼念牺牲的同胞以及人民开始进行战后重建的场景。
“山河无恙”场景架构下的组图中,年轻女子举起右手喂头顶飞过的一群鸽子、送快递的小哥、收到快递的居民、点餐的女士、做饭的厨师、看施工图的工程师和忙碌的工人隐喻了病毒被打败,武汉开始恢复日常生活并开始重建。“英雄回家”场景中构建了欢送作战英雄的场景。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就是作战英雄。配图中武汉本地医护人员与驰援医护人员道别,手捧鲜花的医护人员,敬礼的警察,挂满爱心、手捧鲜花的李兰娟院士和她的队友们,手举漫画道谢的武汉市民,武汉市民向坐在大巴上的医护人员道别,警察骑着警车为回归的医护人员开道等,构建了目标域,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是新时代英雄,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举国哀悼”构建了全国人民对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战士和民众的哀悼。漫画图片中眼含泪水、掩嘴忍住悲痛的医护人员,手拿鲜花低头默哀的银发奶奶,手拿红旗低头默哀的爷爷,驻足低头默哀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天安门广场降半旗等,展现了全国人民对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的哀悼和怀念,同时进一步激活了与国家共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深层架构。“武汉重启”这一场景是《图鉴》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构建了战争告捷后战区人民开始进行战后重建的场景。隐喻疫情得到控制后武汉生活逐渐恢复,武汉有序地开展复工复产活动。《图鉴》中用道路畅通、家人团聚、日常生活恢复等场景,呈现了目标域。最后一张漫画是坐在樱花丛中吹泡泡的小女孩,图片中美丽的樱花漫天飞舞,掩埋了丢弃在一旁的口罩。隐喻经历艰苦的抗疫战争,疫情得到了控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口罩将不再被需要。
四、战争隐喻架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意义分析
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经验和经历来理解某一类事物,人们往往习惯于用更熟悉的事物去理解相对较为陌生的事物。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人们对战争场景比较熟悉。战争架构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架构十分相似,以事件突发为起点,以胜利或失败为终点。其中事件的参与者、发生地、作战过程等能够形成映射关系。战争架构中的作战对象、参战者、战场等元素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病毒、医务工作者和疫情发生地形成了映射关系,战争隐喻和一系列事件架构合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就是战争”的复合架构,凸显了防治新冠肺炎过程中各行各业的民众为战胜疫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联动处置工作非常重要,必须坚持“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配合、高效处置”的原则。战争架构凸显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的集中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运用战争隐喻,能够激活广大民众心中对于战场上的残酷、紧迫和毁灭的意象,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激发广大民众与病毒作斗争。基于近代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史,民众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病毒入侵就是外来敌人入侵,全体民众必须团结一心奋起抗击,才能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深层架构被激活,与我国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
五、结语
《图鉴》以长篇漫画的形式,通过战争隐喻架构,用图文展示人们抗疫的全过程,把武汉隐喻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新冠病毒是入侵的敌人,参战者的主要代表为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公众以及政府等。“神兵天降”“白衣披甲”“八方馳援”“战士出征”等凸显了疫情中政府部门在抵御疾病时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赤子仁心”“鞠躬尽瘁”“匹夫有责”等词激活了责任架构和信仰激励架构,从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实现感染群众、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和强化认同的目的。同时通过战争隐喻再现了在疫情战争中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在遇到不可抗力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战斗力。《图鉴》以漫画的方式,通过图文多模态隐喻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宣传中国抗疫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外宣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战争隐喻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在短期内迅速地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防控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DB/O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6/content_ 5574586.htm,2020-12-26.
[2]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8-10.
[3] 刘玉君.中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对比分析——以中美名校校徽为例[J].大众文艺,2020(12):237-238.
[4] 福塞维尔,等.多模态隐喻[M].柏林&纽约:德古意特穆彤出版社,2009:19-42.
[5]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05):49-52.
[6]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J].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共卫生杂志,2010(04):389-390.
[7] 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6):4-6.
[8] 赵秀凤.多模态隐喻场景对涉华国际关系的建构——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社会维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06):26-39.
[9] 恩特曼.架构:澄清一种破裂的范式[J].传播杂志,1993(4):51-58.
[10] 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4):53-56.
作者简介:刘玉君(1975—),女,湖南常德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陈俊(1978—),男,江苏淮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