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0 07:22高绪锋
医学概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高绪锋

摘要:目的:探究在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将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实验样本,借助随机抽取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水平,并通过具体数据对各项指标以及临床疗效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且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在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并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慢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该病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好发人群以免疫力较低、胃肠敏感以及长期滥用抗菌药物者为主。脾虚型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脾、胃、肠病症,在传统治疗过程中临床上主要以西医疗法为主,但单纯的西医治疗很难阻断疾病发展,并且极容易使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情况,从而降低治疗有效率,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相关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1]。本次研究对46例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深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理论参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46例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选取时间在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并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抽取,分别纳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23例。对照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在21-70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5.41±2.24)岁。实验组:女性患者9例,男性患者14例;年龄区间在23-68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5.23±2.17)岁,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不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传统西医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方式:应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并让患者服用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甲硝唑,服用方式为口服,同时在患者睡前排尽大便后给予50mL甲硝唑、100mL生理盐水进行灌肠。

实验组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措施:西医治疗方式以氨苄青霉素以及丁胺卡静脉滴注为主,中药治疗方式分为内服方、灌肠方为主,其中内服方为6g炙甘草、12g补骨脂、15g炒麦芽、12g车前子、15g土茯苓、10g炮姜、22g淮山药、20g党参、20g炒白术,药量为每日1剂,每日分两次内服。灌肠方为30g黄莲及黄岑,使用方式为浓煎后灌肠,一般在患者睡前排尽粪便后使用,两组患者治疗总时长为10d。

1.3观察指标

①由医护人员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其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4水平进行总结,并通过具体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②临床疗效:显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经结肠镜检查显示患者胃肠黏膜正常;有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经胃肠镜检查显示具有轻微炎症;无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或加重,计算方式: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中所有数据予以处理分析,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表示为(x±s)、(%),组间数据选用t、x2验证,当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具备明显可比性。

2结果

2.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高于实验组,且IL-4水平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1。

2.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道炎症,一般情况下,病变位置在患者直肠、乙状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处,在发病过程中患者普遍存在下腹疼痛、腹泻以及便秘等症状,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将威胁其生命安全。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是一种脾、胃、肠病症,中医学上认为该病属于滞泄范畴,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中西医结合方式应用到治疗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2]。中医药方涵盖炙甘草、补骨脂、炒麦芽、车前子、土茯苓、炮姜、淮山药、党参、炒白术等药材,其中党参具有补脾养胃等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等特点;补骨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温脾化湿的作用;炒白术以及炒麦芽具有益气止泻以及健脾助消化等功效,将以上药物合用能够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理指标具有重要作用[3]。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細胞介素水平以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予以治疗不仅能够使其白细胞介素水平以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朝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0):172-174.

[2]田程程.中西医结合药物保留灌肠对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2):276.

[3]翟新影,刘冬,王文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5):170,172.

(商南县中医院  陕西商洛  726300)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眼底出血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