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积极发展

2021-09-10 03:10:26张爱华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班主任

张爱华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对其成长轨迹产生直接影响,而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系统的基础环节,小学教育体系应当正视心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限制。因此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除了有必要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之外,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在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发展的有效途径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

引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外界干扰信息对于学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再加上小学生思想发育尚不成熟,认知能力正处于成型阶段,因此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并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心理状态。因此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相处最为密切的人之一,在此过程应当积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是非观念之外,更要设身处地的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几乎在大部分小学生身上都有体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学生对学校极为抗拒,在上课时会拒绝配合教师展开互动。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师通常都会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学生的性格原因,认为只要采取一定的强硬手段,便能够逐渐转变学生的这种心理。然而,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据以往的教学成果来看,也不乏会有一些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出现反作用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寻找学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如此才能够找到有效地解决措施。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学生正式步入集体生活的时期,在此之前,学生心理更加偏向于自我意识,也就是还没有完全从家庭封闭环境中走出来,因此无法适应与陌生人接触的环境,不懂的该怎样融入集体,此时教师除了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之外,更应当引导其感知集体生活的多姿多彩,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迈出心理成长的第一步,继而逐渐改变自身的厌学心理[1]。

(二)是非观念偏差

是非观念体现的是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取向与心理认知,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一部分外界因素甚至家庭因素的错误示范,导致学生的是非观念整体偏差,从而表现出与周围学生格格不入的一面。教师在遇到这种现象时首先应当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判断这种偏差对于学生来说,究竟是必要的个性化发展,还是会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心理状态。因此便需要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全面分析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来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能够有效扭转学生错误认知。

(三)自我调节能力差

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光是会体现在其心理层面,同时还会反馈到学生行为层面。就心理层面而言,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常常会表现出敏感、易怒、自卑与紧张情绪。这些情绪折射到学生行为上,就会变成一些学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亦或是接受教师批评时根本没有反思自身行为,而是在一味哭泣与沉默。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人们所谓“心理抗压”。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也就是不具备自主能力,因此教师仅仅通过语言教育是无法起到实际效果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2]。

二、小学班主任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理性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成长阶段,其本身并不具备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可以说其心理认知完全处于一张白纸状态。只不过随着其接触社会的程度逐渐加深,从而才会在各种外界信息的诱导下一点点的改变自身认知结构。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当发现学生存在一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时,不能够完全将其归咎于学生自身原因,同时也不能够单纯的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换个层面而言,只有经历过这样的认知重塑,才能够促进学生真正成长,并在今后面对同样问题时,能够联系自身经验做出正确判断,如此才能够切实助力学生心理向着积极的一面发展。

举例来说,当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时,可以时不时提出一些主观问题来侧面考察学生的心理认知,如“你觉得学习的价值是为了什么?”“当你帮助家长做家务时,你们觉得家长是否必须给予奖励?”“当其他同学不小心弄坏了你心爱的物品,你觉得这种情况下应该原谅他吗?”通过这样的主观问题,可以使教师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念,并能够借此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使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3]。

(二)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层面产生一定的暗示与引导,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下逐渐改变行为上与心理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宜心理发育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以平等态度与其展开交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渐感受到尊重,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自身在集体当中的存在感,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适应集体生活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装饰班级环境、在午休期间进行各类运动比赛等等。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特别关注一些拥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多与其他学生相处与交流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活动氛围下能够有效感知到集体生活的魅力,从而能够逐渐克服心理上的不适情绪,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各式各樣的主题活动,并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充分发挥出活动价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快速形成正确认知,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发育达到成熟状态[4]。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办各类文娱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情景剧表演,并在活动期间,安排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去扮演一些类似“家长”的角色,使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来逐渐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与重要性。亦或者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蒙眼前行”游戏,将学生双眼蒙住,然后在开阔地带下由其他学生指挥,通过声音提示引导学生走到目标地点。这种方式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养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小学班主任应当对此产生做够重视,并结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给予其相应的引导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锐,赫娜,侯国勤,张盼,金旺,王玉春.衡水市高氟区8~12岁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1,37(06):583-586.

[2]常明钰,张瑞星,王梦佳,程梦吟,Regina Lee,Ing-Ya Su.中国郑州香港台湾三地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4):579-582.

[3]张安旺,王敏君,张海钟.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与咨询辅导工作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10(11):73-75.

[4]谭鑫,彭玮婧.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省际政策比较——基于31省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1):115-122.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班主任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探索
职业·下旬(2017年7期)2017-10-25 10:13:2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
科教导刊(2017年8期)2017-06-09 19:02:19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做法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国际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及有效性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01:23:25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沟通艺术分析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浅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2:56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2:08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