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2021-09-10 07:22:44黄英
体育时空 2021年8期
关键词:反馈归因

黄英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4-019-04

摘  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强、厌学,以及由此引发的旷课、逃学,甚至是学校暴力、吸毒等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采用强制手段或从经验出发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其结果收效甚微,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最终我们也束手无策,并逐渐失去耐心,甚至采用体罚等粗暴的手段来应对。于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为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使自己不仅要掌握广博坚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学者”,还要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育教学亦是如此,本文将探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

关键词  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参与  归因  反馈

一、前言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强、厌学,以及由此引发的旷课、逃学,甚至是学校暴力、吸毒等青少年犯罪问题。在由美国教育部和美国毒品滥用研究所所承担的对防止学生吸毒和退学的干预研究中,罗杰·米尔斯、南希·佩克和他们的合作者安玛丽·劳发现,成功的干预计划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简单明了。成功的干预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成人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质量。成功的关系来自于对学生真诚的关注,并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氛围。在此,我们把上述的“干预计划”巧妙地理解成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毋庸赘言,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定是由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这里虽强调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我们需要明确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建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认识结构,促进学习)来实施。作为体育教师,你不仅要认真地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更要对其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你还必须小心翼翼地绕过这种学生误以为不安全的参考框架,从深层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和日常经验去抚触学生的心灵。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体育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及其引发条件,从而更好地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二、体育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源泉,一直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研究者先后提出了驱力学说、强化论、需要层次论、自我效能感知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等理论,分别强调动机的不同内容(内部动机或外部动机、生理动机或社会动机等)。但研究发现学习行为十分复杂,用概括性的、单一的动机难以解释,要想完整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

(一)体育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生的一切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动和内部动力。所谓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对进行体育学习起著定向、始发、调节、强化和维持的作用。

(二)体育学习动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体育学习动机分为不同的类别。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即为内部动机;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通常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人们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而内部动因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对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莫大的快乐和自我效能感。

总的来说,个体参加体育运动学习的动机完全可能是由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推动的。这两种动机对体育运动学习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外部动机既可以加强内部动机,也可以削弱内部动机。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动机或许更具重要作用。因为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能使人奔向目标,其动力的持续时间更长。一般来说,任务越复杂,内部动机越起作用,反之则相反。

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这是按照活动兴趣的指向特点来分类的。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过程本身的动机称为直接动机。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的结果的动机称为间接动机。例如,体育学习中有的学生并不喜欢体育活动,他们来上体育课包括进行课余锻炼只是为了获得体育学分或体育成绩。这种动机属于间接动机。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往往由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共同驱动,只是不同个体两种动机成分比例不同。

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所谓近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所谓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性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例如,学生在确定课程时,有的是考虑今后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只是考虑眼下是否容易通过考试,他们的择课动机便属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范畴。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以分为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辩证关系的生动表述。

(三)引发体育学习动机的条件

体育学习动机在体育参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内在需要和外界诱因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1.体育参与需要。需要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需要让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并引起动机活动的产生。

需要按照其起源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照需要的事物属性可以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在对学生与运动员以及成年人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性三方面的需要。在生理方面,绝大多数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增加身体活力、增强体质、提高耐力、促进生长发育、帮助预防疾病等;在心理方面,人们往往为了满足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喜爱、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振奋精神、丰富情绪体验、锻炼意志力、塑造个性、发展认知能力等;从社会性需要来看,体育获得的参加者试图通过体育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竞争与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Team cohesion)、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

2.体育参与诱因。诱因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是诱因。诱因按照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者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体育参与诱因是指激起参与体有行为的外部原因,是能够引起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

能够引起个体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诱因有很多。例如,看到平整舒适的足球场,我们会产生踢足球的想法;看到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你来我往”,我们会产生在乒乓球台上“厮杀”若干个回合;面对清澈、漂亮的游泳池,它会激发人跳下去游泳的动机。此外,体育课中老师的鼓励、表扬甚至批评等精神刺激也可以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学习的诱因。

三、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实施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体育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因此激发与培养人们的体育学习动机是体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学校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需要

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体育情境中天然具有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因素,好动、好奇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性,它们驱动其尝试各种体育活动,并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满足。体育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集体归属感,促进其间的交往,满足学生各种社会性需要。朱五一、徐峰等就指出,体育生活是学生社会化发展所需的重要社会环境和主要内容,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身体锻炼和个人主观幸福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诸多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能够增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育活动的魅力更在于它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满足追求乐趣的需要,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才能,展现自我,实现自己价值感的寻求。许多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和自我价值,这是由学生归因特点决定的。根据归因的特点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成功定向的学生,另一种为失败定向的学生。无论对于哪种学生,自我价值感都可能是他们最珍惜和悉心保护的精神财产。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使他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和获得尊重,而只须自认为有价值、有能力,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体育课程中的各种任务时时都在向人的能力提出挑战,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尽可能去保护学生,不要使他们失去自我价值感。

(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直接方法是激发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即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活动过程本身的乐趣。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运动本身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并使身心集于一体。体育活动理应是乐趣式的,如果教学安排得枯燥无味,过多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或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那么它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导致了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有些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无精打采,但当课程结束后他们常自动留下来按自己的兴趣再玩一会。这一事例说明教师的课程安排很可能存在问题,它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追求乐趣的需要。教师应该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命令人,非常蛮横;是否没完没了地讲,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是否总爱品头论足,说消极话;教学方法是否千篇一律等等。这些都是降低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原因。教师只有设法使单调无味的教学富有趣味,满足学生追求乐趣的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体育活动的体验性、技巧性、竞争性、集体性等特点,满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乐趣、寻求刺激、宣泄的需求,使他们深深体会体育活动过程的愉快,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三)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体育活动并不总是能够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学生在内外部困难面前,动机可能会发生方向的偏离和强度的弱化。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扬、批评或奖励、惩罚等外部手段来激励或刺激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但是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征等因素,不能让外部动因削弱了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为了获得乐趣参与体育活动转变成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而参与体育活动的学习。教师应随时利用强化手段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强化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强化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的奖励行为或降低学习任务难度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明确规定应获奖励的行为、条件和标准。例如,这次的成绩要好于上次的成绩或努力程度有所提高才能给予奖励。

3.奖励不能过量,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在控制他们的行为。

4.应使学生明白,奖励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能力、努力和自我价值的标志,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动机。

(四)合理的目标定向(Goal setting)

體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他们设置恰当的目标,以指引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促使学生为实现目标而采取有效地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策略。比如,体育活动的奖励要多样化,不应以客观的胜负作为奖励的唯一标准,还可设计简易的自评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形,降低失败的心理挫败感,增加能力的感知。此外,体育活动常常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而且有胜负之分。当失败时,学生感到不如人,或表现不好或被他人取笑,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法掌握某个技能或觉得成功并非自己所能控制,他们可能会为了避免失败而不愿意尝试。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如闯关),以增强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告诉学生判断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或是设计所有学生都有获胜机会的活动,以及依技能高低安排比赛或身体练习活动等。

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中的SMART原则:S表示“Specific”,即明确性;M代表“Measurable”,即可衡量性;A表示“Acceptable”,即可接受性;R代表“Realistic”,即实际性;T代表“Time”,即时限性。一般来说,要设置明确的、可测量的、难度适中(可接受,又具有挑战性)、长短结合的共定目标(共定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对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最为有效。

(五)加强对学生的归因(Attribution)指导

体育活动是典型的成就情境,技能操作的好坏和比赛的胜负随时都在发生,归因比较频繁。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原因的恰当解释对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正确的归因是教育的结果。如果归因教育不得当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削弱,并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情绪、自信心和对未来活动任务的预期。

归因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注意归因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即从归因维度和归因因素全方面地、客观地进行分析;二是引导学生多从内部可控因素——努力方面归因,以避免自信心下降,维持足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期望水平。

(六)合理利用反馈(Feedback)

反馈是通过对技能操作或学习结果的评定、评价及自我知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对后继行为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反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技能形成的初期更适合使用及时反馈,并要求有足够的反馈次数和频率,而技能形成的协调、完善阶段则更加适合采用延时反馈,并可以适当减少反馈的数量及频率。

2.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有些研究者也称其为建设性反馈和非建设性反馈。从反馈信息的内容对后续学生产生影响的性质上来看,有些反馈内容针对性强,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掌握运动技能起到帮助与促进作用,有些则没有帮助甚至起到反作用(如反复强调“再做好一点,再努力一些”等几乎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话语)。

3.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反馈有外部行为结果的知觉也有内部肌肉、关节运动刺激的反馈。在学习的初期,学习者主要通过外部行为结果的反馈来调节、改进技能。有些技能学生自己容易看到结果并识别矫正,而对于那些不易辨别的动作结果就必须依赖外部的指导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从技能的学习和保持过程来说,带有反馈的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练习的指导,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以避免学生盲目、机械地重复练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四、结语

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洞悉这些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心灵世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克服学生的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办法,以激发学生固有的学习动机,恢复他们原来的健康状态。同时,你还必须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积极方面,并重新激发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最后,你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体育学习消极信念,建立对体育学习的积极信念。为此,体育教师不仅得拥有充沛的精力、强壮的体魄,还必须坚持学习,加强职业技能,使自己既要掌握广博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学者”,还要成为体育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够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华东,张莉斌.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3]王长生.体育教师职业技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伍新春等译.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左斌.师生互动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王斌.体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陈雪红,张虹,陈筑.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8]李京誠.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吴增强.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J].中国教育学刊,1996(02):38-40.

[10]王华,王光荣.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2005,1(07):40-42.

[11]陈爱国,许克云,殷恒婵,等.体育学习中成就目标定向与多维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3):214-217.

[12]李梁,鲍志宏,季浏.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与激发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4,25(03):73-76.

猜你喜欢
反馈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多媒体时代的受众反馈
RRS交互机制分析及基于该机制的节水APP实现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3:05
妙用“表扬”和“忽视”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29:4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