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
摘要:体育教师在新课标要求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兴趣作为导向,带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课程进行期间,使用语言激励学生、合理导入游戏、开展多媒体教学、在因材施教原则下开展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形成体育兴趣,可以自发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活动;体育兴趣;培养策略
体育学科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状况,与其他文化课程相比处于劣势,很多学生也会因此对体育学科产生偏见,认为体育是边缘学科并不重要,在此种情况下会影响到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能否获得良好的表现,与学生是否对体育产生兴趣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程活动。
一、使用语言鼓励学生
在小学体育教学阶段,教师会用语言引导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小学生在成长期间急需外界的肯定,教师在活动进行期间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成长阶段取得的进步并鼓励学生,使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师语言导向上可以获得显著的激励作用,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对体育产生自信心,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课程进行阶段,教师必须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关注学生的表现,应该肯定学生的进步,促使学生对体育产生良好的印象[1]。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足球传球技巧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引导,让学生可以自发的找到传球动作要点,此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积极的参与课程活动,与其他学生研究体育技巧,让活动可以在和睦、温馨的氛围下进行。
二、合理的导入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形成体育兴趣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合理的进行引导,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年龄段的身体运动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现个体存在的差异,应该选择科学的指导方式。小学体育实践性极强,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内容,对体育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参与体育活动的状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欲望。教师为了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按照学生的诉求选择游戏活动开展游戏化教学,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喜欢游戏活动,教师导入娱乐性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期间放松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教师还会在教学期间引入迎合学生需求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2]。
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立定跳远,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跳跃运动健将,使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弹跳性较好的动物,将青蛙作为代表动物向学生展示青蛙日常弹跳的方式。在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应画面后,会快速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教师不仅会使用视频短片,还会亲身示范动作。接着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其体验动作,教师会在学生演习的过程中给予指导,让学生可以掌握动作的技巧。在学生学习立定跳远动作后,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立定跳远,采用小组一同跳远的方式,以车轮的方式让多个小组参与立定跳远的活动,教师还会在活动结束后表扬弹跳动作规范或是跳远距离长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媒体具备可视化特征,体育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使理论内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利用短视频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活动的方式,了解各项体育项目的规则以及活动的动作,由此使学生在丰富且生动的内容下,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合理应用各类影视化资源,为学生构建多媒体环境,丰富学生学识。
比如,教师在课程中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足球这项运动,为学生播放世界杯的短片,让学生学习球员传球的方式,在影视化资源的辅助下,使学生通过激烈竞赛对抗画面,产生参与足球活动的冲动,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球、射门等动作,便可以获得事半功半的教育效果。
四、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开展体育活动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好动活泼的特征极为明显,学生也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专注力不足,无法使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很多学生在活动初期拥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尝试一段时间便放弃。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改变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固有看法,拥有正确的认知。每天参与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这也为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需要发现因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学生的性格、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教师必须按照学生个人条件匹配其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并给出训练方案。学生随着活动的参与,会使自身能力不断提高。为了获得良好的培育效果,教师还需要定期提高体育活动的训练难度。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关注学生体能训练,需要增设新的体育项目,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定期研讨教学工作,设置针对性课程,为不同群体推送科学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益处,逐渐产生体育兴趣[3]。
比如,在体育教师晋升期间,体育科研组教师进行研讨,为了给学生推送更为合理、科学且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体育活动,教师组织更多人参与体育项目,由多名教师相互沟通、协作,将多个班级纳入体育项目中,使其共同参与体育项目。通过相应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在多班级共同参与体育项目的方式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训练,还可以在多人共同参与下营造良好的活动进行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在体育活动中留出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跳舞、健美操、踢毽子、呼啦圈等活动,使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对于学生长久进行体育项目,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以及意志力有巨大的帮助。
结语:
小学体育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教师使用语言激励学生、合理导入游戏、开展多媒体教学、在因材施教原则下开展教学工作等方法,迎合学生心理特征,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与相关项目的喜爱程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身体素养,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汝聪.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0,000(010):134.
[2]陈友池.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00(004):168-169.
[3]楊楠.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000(00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