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山河故人》是由贾樟柯编剧执导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情片,保持了其一贯的“纪录+剧情”的风格。他的视线与镜头不回避也不美化,始终坚持影像表达中的写实与生活感,在对生活敏锐的捕捉与质朴而冷静的视角下,体现出了诚恳的人文情怀。贾樟柯很擅长从自身生活经历中挖掘故事,但他的故事并不是狭隘的自我表达,他准确聚焦于那些看似平淡而琐碎的生活画面,营造了巨大的影像空间,观众可以从中触及现实真实感并找到情感共鸣。
关键词:《山河故人》;大时代;小人物;时代变迁;个体命运;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73-02
电影的现实感可以分为客观现实与情感现实,电影通过照相的真实性将客观现实记录在画面中[1],但艺术表达不仅是对事物表面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对真实情感的表达。贾樟柯对真实生活的关注使得生活化的情绪自然地流淌在他的影像中,让观众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并与之产生情感呼应。2002年,《今日先锋报》刊载了孙建敏与贾樟柯的谈话,贾樟柯谈到他刚到北京时面对陌生生活的心境,谈论中贾樟柯说道:“好像所有的中国导演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经验世界,更无法相信自己的经验价值。”贾樟柯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经历的价值,他执着于探寻自己身边的故事,他能感受到曾经生活的小镇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也能感受到大时代的洪流带动了小人物个体命运的浮沉。
影片《山河故人》跨越了3个时空,聚焦了3个时代背景下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变迁,汾阳姑娘沈涛与矿工梁建军、煤矿老板张晋生三人经历着三角恋的纠葛,最后,沈涛选择了晋生,而梁子远走他乡;之后,沈涛与晋生离婚,儿子到乐随晋生离开,梁子身患重病携妻女重回故土;在外洋,张晋生与儿子到乐的关系破裂,缺失情感寄托的到乐与老师米娅展开了一段忘年恋……电影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好像是一团糟,又似乎在最终归为平淡,山河与故人、离别与缅怀都变得模糊不清,不可捉摸。
一、画幅变化中的时代变迁
影片《山河故人》采用三段式结构讲述故事,故事跨越了3个时代,分别是1999年、2014年、2025年,代表了从前、而今与将来,3个时间段在形式上分割开,但在情感上却因果相承,紧密相连。贾樟柯运用了不同的画幅,随时间先后分别为4∶3、16∶9、2.35∶1,这种递进变化处理既在电影中汇入了时代印记又展现了迥异的影像风格,不同的画幅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满足了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赋予了影片不同的艺术意义。
贾樟柯将很多在1999年拍摄的DV素材用在了电影中,那些具有时代氛围的素材画幅几乎都是4∶3的构图,所以他在拍摄20世纪90年代的故事时使用了4∶3的画幅。画幅在时代感的视觉表达上有很强的作用,人们在观看过去的影像或图文资料时,更容易接受有时代印记的画面,例如,在看电影诞生初期的影像时,我们往往会对布满颗粒且具有一定晃动感的黑白影像感到更加亲近,因为这样的画面已经成为时代的独特记忆,如果利用技术对影像进行高画质处理,反而会破坏影像的真实感,丢失影像本身的历史厚重感与特定时代的情感传达。《山河故人》中符合时代发展阶段的画幅就做到了对不同时期电影的画面表达。
画幅的切换使表意更为直观,通过对画面语言的灵活运用,可以完成对细腻情感的表达。第一,4∶3的画幅画面较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很小,画面中经常有大量人群聚集,使整个画面满满当当,这也表现出当时人们关系密切,人与人之间热情相待。影片开头庆祝节日的热闹场景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在三人感情正式产生裂痕前,电影中有大量三人同框的画面,三人高低不一、虚实不一,4∶3的画面将三人距离拉得很近,暗流涌动的紧张感油然而生。而之后画幅逐渐变宽,直到2025年,2.35∶1的画幅与当初4∶3的画幅形成了鲜明对比。2.35∶1的画幅较宽,画面视野广,这种画幅设置通常会用于科幻片、纪录片或史诗片等用来表现宏大场面、大场景的电影中,可以营造辽阔而一望无际的感觉,这种宽荧幕在展现亲近感情或复杂心理时则会相对较弱。贾樟柯导演在处理景与人的关系时,对该画幅的应用在视觉上直观地体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人物在宽画面中显得渺小了许多,人物间的间隙远比在4∶3的画幅中大,人物边缘非常空旷,经常是一望无际的景将人物挤压到一侧。如影片中多次出现到乐和米娅单独走在小道上的画面,周边的景物要么十分繁杂,要么单一而望不到边际,景与人、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强的隔阂感,凸显了两人的孤寂与灵魂的漂泊无依,在现代大城市里,他们成了迷失的个体。画幅的变化体现了人物感情的逐渐疏离,人物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增强。
二、超现实主义影像对记忆的重现
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导演在他坚守的现实主义中加入了多段超现实主义影像。1999年汾阳文艺汇演,几处镜头被模糊化处理,电影的几次转场中出现的DV拍摄画面,使岁月的流逝化为眼前一道迷幻的光影,观众想看却又看不清,一转眼就到了另一个时代。其中,贾樟柯导演利用了1999年拍摄的DV视频,DV素材以升格方式放映,这些影像颇似人们在脑海中回忆往事时出现的画面,可以给观众一种跳跃模糊的感觉;片中还有一段人们在迪厅热舞的模糊影像,很有年代感。贾樟柯十分擅长利用过去的素材,这些素材所带有的时代氛围感在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复制,所以格外珍贵。
1999年也是贾樟柯的青春时代,他经常回忆起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活,也会将回忆自然地带入故事中。这些记忆,是一个时代生活的人的集体回忆,在时代的大环境下,贾樟柯所展现的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小事,实则是由无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体验组成的。人们无时不在怀念着年少轻狂时的自己与当时自己对自由的向往,这种情绪的覆盖面很广,可以很自然地感染我们,于是每个人都是沈涛、梁子、晋生。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琐碎的小事,这些小事最终可能会被我们遗忘,模糊成一段光影,但时间无法磨灭的这些光影中的色彩,人们会永远铭记这些光影背后五彩绚烂、精彩美好的回忆。
三、符号中的时代特色与人物情感
电影中经常会使用符号进行记号传意,符号的运用会带给观者特殊的定格记忆或特定意识[2-3],《山河故人》中充斥着大量符号化的隐喻,这些符号创造了几个很重要的情感节点。
(一)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
在1999年段落,出现了统领感情却无解的谜题——几何问题还是代数问题?这一疑问贯穿了影片始终,沈涛两次分别向梁子和张晋生问出这个问题。几何问题即三人纠缠不清的三角恋,三人在黄河边放烟花时特殊的三角形站位直观地展现了三人的关系;代数问题则是梁子与晋生两人经济实力的比较。最终,这个疑问上升到“山河”与“故人”,随着山河变迁,故人是否还在?时代发展、经济实力变化与人情疏近又是否有关联?
(二)歌曲《珍重》与Go West
《山河故人》以Go West激情开场,平静谢幕,以《珍重》积淀情感。Go West为影片开头群舞与影片结尾处沈涛独舞的配乐,一个是对青年热情与活力的展现,一个则是雪地里的孤独舞动,这两者本应产生鲜明的对比,然而结尾的独舞孤独的氛围被歌曲极具感染力的明快节奏与沈涛淡然的微笑与自然的舞姿稀释,呈现出平静而释然的状态。梁子、晋生、到乐都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中,但雪地里沈涛却从容而淡然地舞出了年輕时钟爱的舞蹈,这是她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期望。《珍重》是一首时代金曲,歌曲中表现出的情义是那个时代非常重视的东西。这首歌曲分别出现在三人感情爆发矛盾时、经历分离时和回忆时,表达了经历分离后对曾经真挚的友谊、海誓山盟的感情的真挚怀念,同时也饱含祝福[4]。
(三)文化符号
《山河故人》中也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如黄河、文峰塔与行走于人群中的关刀少年。随着剧情的发展,黄河周边和文峰塔前都物是人非,一直以来,黄河与文峰塔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却见证了世世代代的人事变迁。当故事推进到2025年,有关黄河的表述成了挂在张晋生澳洲别墅墙上的陈逸飞名画——《黄河颂》,这幅画是乡愁的寄托,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关刀少年与之后的青年形象更是直接地表现了时间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背着关刀,颇具行侠意味,这一形象代表了传统的侠义精神,他的不变代表了部分人固执的坚守。而沈涛家乡的伞头歌不唱了,曾经巷子里的舞龙队也变成了由孩子组成的西洋乐队,这是贾樟柯导演对传统文化的追思与感慨。
四、结语
该片以爱情为起点,在影片开头便抛出了面对爱情,如何在现实与物质抉择的难题,梁子和晋生谁更爱沈涛?谁是真爱?观众不得而知。多少人在年轻时都单纯而炽热地喜欢过一个人,年少的他们或夸下海口或负气离开。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变得更加困难。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到乐跌进了故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裂缝中。从到乐的经历来看,与其说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不如说离开只是为了逃离过去,他们更像是故土的流放者。贾樟柯导演在《山河故人》中放大了时空视野,探讨大时代中个体的选择,个体在时代裹挟中的情感归属。片中人物是一群与现实生活无比贴近的普通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有人说,贾樟柯导演习惯于关注底层百姓与边缘人物的生活,但实际上,正是无数个小人物组成了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国家。当我们开始沉浸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为他们只能随波逐流而哀婉叹息时,我们才会发现,世间本就是小人物居多,山河之大,你我皆是山河间的草木。
参考文献:
[1] 周星.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现实表现、现实感与现实性表达思辨[J].四川戏剧,2018(04):79-85.
[2] 周亚平.论贾樟柯电影的结构符号——以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为例[J].戏剧之家,2020(18):105-106.
[3] 蔡海波.多画幅比例电影的审美价值探[J].声屏世界,2019(01):46-47.
[4] 徐春萍.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风格及其非现实元素——以《三峡好人》《山河故人》为例[J].电影新作,2018(02):90-94.
作者简介:龚祖(2001—),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