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策略

2021-09-10 07:22:44隗玮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舆情新媒体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5G等应用日渐广泛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活跃用户,十分关注校园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并在网络媒介上发表意见和讨论,形成校园网络舆情。本文探讨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指出目前大学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并针对舆情的引导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43-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逐渐流行,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生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当前,校园中的焦点事件、热点话题、突发事件等在学生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络舆情集合,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同时,高校网络舆情也是社会舆情的聚焦点和热源地,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应对,从而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校应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的舆论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背景

在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平台大量扩充的形势下,我国网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个百分点。在这些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1.0%。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初步形成、需要全面发展的阶段,同时面临着学习专业知识、完善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维活跃,能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工具,是网络信息传播与分享的重要参与者;但部分学生对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舆论裹挟。在新媒体平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大学教育需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引导高校网络舆论,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校管理者必须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完善舆情引导策略,提高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水平。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特征分析

近年来新媒体社交平台迅速发展,每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并引起网络关注后,各种评论往往接踵而至,大学生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事件以及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更容易被大学生普遍关注与评论,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高校舆情具有4个特征。

(一)舆情突发

高校热点事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使校园网络舆论也具有突发性的特征。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涉及面广泛,有关高校的热点事件难以预料与把握,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突发事件突然出现。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舆情在短时间内大量产生。由于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学生之间联系紧密,热点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从而使校园网络舆论迅速发酵,学生的多种观点在网络上交汇、碰撞,使高校网络舆情迅速形成。

(二)传播迅速

网络时代具有数据迅速传输的特点,而多样化新媒体平台作为信息载体,加快了网络信息的即时传播。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类媒介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宣泄情绪。网络设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提供了更加迅速、方便、多样的有利条件[2]。大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不同软件工具,以不同形式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格式的信息,并可以广泛交流,如转载、评论等。一旦某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从而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并且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模式下,相关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迅速引燃舆情。

(三)内容复杂

处于商品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中,大学校园也深受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激荡、冲击,较易出现主观偏执、盲从甚至无所适从等迷茫与困惑的表现。由于学生关注的内容和领域是多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情感、权益等,其在通过相应的媒介平台对热点事件进行观点表达或情绪化宣泄时,在内容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3]。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发表的看法与观点上,呈现的内容复杂多样,既有富含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言论,也有大量负能量的消极的观点。

(四)感性表达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心智成长尚处于发展阶段,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同时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选择地接受[4]。由于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乃至互联网上相当活跃。而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渠道,同时他们热衷于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另一方面,由于心理及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通过媒介所表达的意见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感性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無论是针对社会热点还是校园热门话题,大学生往往会在没有掌握客观事实的全貌,了解比较片面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评论甚至抨击,体现为主观性很强的感性表达,在讨论中产生一定的误导乃至负面影响。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对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协同管理机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及影响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的表达呈现即时和多样化的特点,网络舆论传播快速而广泛。正面理性的舆论能客观地反映师生意见和呼声,为大学管理提供即时的信息,起到正面的作用;而对于负面偏激的舆论若不加以引导控制,可能经过一系列发酵后,引发非理性的校园舆情。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交流和传播日趋活跃,为确保顺利开展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应建立多层次的舆情引导队伍,以全方位把握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中,需要重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网络舆论引导中三位一体的作用[5],全方位发挥舆情管理和引导作用。高校管理人员要增强互联网思维,解决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原则和方法。要重视高校教师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学生学习生活管理中,重视高校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骨干,作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领者。通过这批骨干,以点带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信息方面的动态,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并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对待网络舆情的影响,在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健康成长。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在信息海量增长的时代,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发生及发展过程的研判。需要建立专门针对信息管理工作的队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信息收集、分析、预判等,及时辨别和分析网络舆情热点,为建立成熟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奠定基础。针对师生要开展必要的网络信息和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媒介素养。通过常规开设的媒体传播、网络技术、网页设计等课程,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和方法,破除网络信息的神秘感和盲听盲信现象,提高大学生对于真假混杂的网络信息的甄别和选择能力,使其能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中,从而建立起一套常态化、多维度、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6]。通过在技術层面全面监测舆情信息,针对舆情传播的载体、传播的范围、互动的规模等开展分析研判,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性。

五、结语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和社会公共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感兴趣的话题或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新闻、事件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态度、情绪,汇集成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舆论,其实质是学生在校园中对于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实际反映。作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管理必须受到高度重视。高校应及时关注学生舆情变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提高网络舆论监控技术保障水平,建立并逐步完善网络舆情长效管理制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舆情科学管理机制,打造积极、良性的舆论环境,保障高校网络安全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9-29.

[2] 刘艳.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究[J].法治与社会,2020(7):127-128.

[3] 张雨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及价值概述[J].新闻研究导刊,2020(8):122-123.

[4] 白月.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特点及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0(7):120-124.

[5] 裴浩.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探究[J].数据库与信息管理,2020(6):46-47.

[6] 陈小环.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5):155-158.

作者简介:隗玮(1964—),男,安徽蚌埠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信息处理。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舆情新媒体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3:20:54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20:08:40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