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海珠区分校坚持“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发展思路,逐步优化服务模式,实现了从“面面”俱到向由“面”到“点”方式转变。并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为学校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开放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电大 终身学习 社区教育 开放教育
从一名电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电大工作者,再到一名电大管理者,一路走来,她的个人发展与电大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就是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海珠区分校校长郭翠镟。“电大是我的成长平台,作为终身学习的服务者,我希望在电大退休。”郭翠镟与本刊对话时如是说。电大究竟有何魅力?以郭翠镟为引领者的海珠区电大形成了怎样的办学模式?又以哪些特色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与郭翠镟校长一起走进海珠区电大。
以“学校+基地”模式彰显三大特色
海珠区电大创办于1979年,是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现广州开放大学)的直属分校,是面向广州地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人高等学校。
多年来,海珠区电大在海珠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教学现代化建设,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坚持立足海珠区,服务广州地区的办学宗旨,以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将办学延伸到社区、基层、企业、部队等,形成了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校构建了‘学校+基地’的办学模式。”郭翠镟表示,不同于高职院校,电大需要市场化运作,一定要坚持“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发展思路,从而保证电大的整体运作。值得一提的是,海珠区电大以为学生搭建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平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最终形成了三大特色。
一是将培养职业拓展型人才作为办学理念,服务于成年在职人群。郭翠镟介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于1999年开展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学校紧跟其步伐并积极参与其中,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具有海珠区电大特色的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多种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并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工学矛盾,坚持学习,对有需求的学员协助推荐就业等。
二是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二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项能力。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实践教学。一方面,实行“职业指导”,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推行“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学以致用。郭翠镟表示,学校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最终获取毕业证和技能证“双证”,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肯定。
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实行“送教到基层”。郭翠镟认为,这种模式与学校多层次、多项目的办学思路是相匹配的。海珠区电大的学历在校生每年保持在三千人左右的规模,呈平稳上升之态,是学校办学模式与办学特色成效的最好体现。同时,她希望,学员将海珠区电大当作本地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中心,进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驾马车”并行发展
郭翠镟说,在办学模式上,海珠区电大是“三驾马车”并行发展,以支撑基层电大的独立运作。“三驾马车”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以公益课程为主的社区教育。
据她透露,学校以前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比例是1∶1,这两三年只有1∶0.5左右。“非学历教育比例下降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取消了很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再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以传统线下考证为主的非学历教育规模随即减小;二是整个职业岗位培训和职业能力培训的市场比较疲弱,正逐渐转变为企业内训或行业协会培训等。”
尽管如此,郭翠镟依然对非学历教育持乐观态度。她强调,“没有学历教育就没有社区教育、非学历教育。作为基层电大,要‘三驾马车’并行发展,把学校打造成有温度的开放大学区域学习中心。”
谈及社区教育,郭翠镟说,海珠区电大于2011年加挂了“海珠区社区教育学院”的牌子,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新网络。“在社区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基地’的思路,正在构建一种‘社区教育学院+特色基地’的新实践模式。”她进一步解释道,以社区教育学院作为“总司令部”,把海珠区的18个街道、256个居委会组织连接在一起,并延伸到各级学校以及教学点,构成区域内的三级网络学习服务模式,形成具有海珠特色的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再由学校进一步整合好本校优质资源、广州开大资源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的资源等,从线上、线下全方位投放到该网络所覆盖的区域。
郭翠镟表示,在社區教育服务的老年人群、职业人群、青少年人群中,海珠区电大将老年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在老年教育方面,建成了东部特色基地和西部特色基地。“特别是东部特色基地,已经纳入到课题研究。”据悉,海珠区琵洲国茶荟老年教育基地已挂牌,通过大讲堂、培训、展演及主题活动等多元化教学形式,构建了“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展演”的教学模式,以期打造“学—演—游”一体化的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基地。
郭翠镟认为,开展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对于基层电大的意义重大,也是开放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基层电大最大化程度参与社区教育后,能够更好地让政府看到电大的社会贡献,得到政府后续的更多关注,进而更多地承担社区教育的教学服务。这既有益于电大的生存,更有益于电大未来的品牌建设。”
因此,她建议,在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要主动承担社区教育,尤其是老年教育方面服务内容的顶层设计,明确开放大学对于发展社区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如此,基层电大才能勇于承担参与公益性课程的责任,才能有机会可持续地开展社区教育,从而实现“三驾马车”并行发展。
遵循“保良争优”提质战略
在国家开放大学“创优提质”战略的指导下,海珠区电大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思路。“在落实‘创优提质’方面,我们的目标是‘保良争优’,以安全、质量、稳定为准则。”郭翠镟说,为了适应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服务的需求,海珠区电大遵循广州开大的指导,实行的是稳扎稳打守规模。“守规模”的目的是,在守住现有规模的同时,通过扩展培训类、公益课程类资源的规模,扩大社区教育的整体服务影响力,完成区域内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任务。她认为,基层电大能够平稳发展,离不开电大四十年体系办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基层电大的资源有限,通过电大体系办学的上下联通与联动,我们能共享到顶层的教育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将顶层资源输送到更‘基层’的地方。”
“我就是电大毕业的。电大是我的‘娘家’,海珠区电大的品牌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我们努力干出来的。”郭翠镟说,学校稳定发展的一半原因在于优秀毕业生转为教员,内部团队稳定。在60名骨干员工中,有40余名毕业于海珠区电大,他们像郭校长一样,带着浓浓的电大情结,扎根基层,为广大的海珠学子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而另一半原因,则得益于“生存线”和“生命线”这两条线。招生是生存线,服务是生命线。海珠区电大就像一个“变形金刚”的组合体,分工不分家,摒弃各自短板,共同完成每一项工作。
谈及未来的发展,郭翠镟表示,《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实施后,广州开放大学已正式揭牌。“这既给基层电大提供了机遇,又带了挑战。”她认为,省级电大更名后,整个开放大学体系将更加趋于完整,但同时基层学校的编制完善将会遇到新的挑战。“海珠区电大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更好的品牌发展之路,并与国家开放大学、广州开大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努力成为开放大学品牌体系中的优秀基层分校。”郭翠镟说。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